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迎向全球變局浪潮——解析台灣品牌推動政策 加速產業轉型成長動能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迎向全球變局浪潮——解析台灣品牌推動政策 加速產業轉型成長動能

吳慈珮  (2022/06/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6期》

VUCA變局中.品牌的逆進與躍升

2018年起美中關稅戰引發的貿易衝擊,影響全球經濟成長放緩; 2020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直至2022年上半年疫情尚未結束;20222月又再發生俄烏戰爭的動盪。疫情與地緣衝突的多重打擊帶來了經濟與產業重大變化。

然而,在近年不安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的(Complex)與模糊的(Ambiguous)的「VUCA」情勢氛圍中,國際品牌鑑價機構Interbrand公布的全球百大品牌(Best Global Brands)卻是連年增長,2021年來到26675.24億美元成長新高,台灣最佳國際品牌(Best Taiwan Global Brands)25名總體價值則達117.06億美元,總體品牌價值成長13%,締造近十年來最高成長。顯見品牌長期經營有成,能在多重挑戰下展現逆勢躍升的成長動能。

 

發展品助力產業轉型

回顧台灣產業升級轉型進程,擅於製造的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位居關鍵地位,然而隨著全球化潮流的演進,新興經濟體等後進國家夾帶技術改良和成本競爭優勢,以更快的速度搬移台灣過去專業代工模式,打壓我國製造生產活動與毛利空間。面臨國際競爭態勢,1992年宏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提出之「微笑曲線」理論,施先生指出企業要增加附加價值,不是持續停留在組裝製造中段,需往左端專利技術或右端品牌服務位置邁進,此項論點於年代起便開始帶動台灣企業投入品牌發展事業,然而爾後20餘年,走代工或是品牌之路的選擇,正反意見依舊在台灣各界互有爭論。

品牌經營訴求增加客戶價值利益,本質為彰顯差異化,而從事代工著重客戶價格成本的降低,透過製程進步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然而依賴物美價廉的產品銷售,利潤及價錢只會一再被壓縮,未來能持續降低成本的產業可能愈來愈少。

根據主計總處五年一次的工商普查報告資料,2016年台灣自有品牌企業家數為44,203家,占我國企業家數3.41%,品牌營收合計新台幣7.486兆元;相較2006年,十年間品牌企業家數成長2.1倍,品牌營收成長1.4倍,快速成長顯示發展品牌愈來愈受到台灣企業重視。


雙軌策台灣品牌推動政策架構

2006年行政院將經濟部品牌台灣發展計畫(一期)列為新興中長程計畫,自2013年起經濟部以雙軌策略扶植台灣品牌發展工作(圖1),在「提升台灣產業國際形象」策略層面,由國際貿易局於目標市場進行多元整合行銷措施,加值產業形象,增進國際消費者對台灣品牌的認知與信賴,以期擴大我國出口範疇;在「推動企業品牌經營輔導」策略層面,由工業局推動台灣發展計畫第二期(2013~2019年),以及新期程台灣品牌耀飛計畫(2020年迄今,以下統稱品牌計畫),協助台灣企業導入品牌管理經驗,建立差異化品牌價值,以提高品牌競爭強度。

品牌經營企業轉型台灣品牌國際市場品牌價值品牌策略差異化定位品牌輔導韌性供應鏈全球競爭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