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如何以績效管理制度引導科研成果產業化——韓國、日本、美國、歐盟的借鏡
郭嘉玲、林愍茨 (2016/05/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5期》
科技研發投入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2016年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首席國際經濟學家斯洛克(Torsten Slok)提出:「隨著政府研發經費投入的增多,將會有更多新技術誕生,這將反過來鼓勵企業開始投資新的設備。技術研發的推進將會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意指在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透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帶動薪資水準提升,進而推動經濟成長,這過程已逐漸在各國展開」。透過斯洛克的觀察可以發現,在長期陷落的全球經濟發展情勢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各國政府積極投入技術研發,期待反應在產業技術升級與產業價值創造上,並為一國之產業經濟發展開創新局面。
「科研成果產業化效益」成為未來績效管理的重點之一
近年我國研發投入占GDP比率已達國際水準,專利與論文之產出表現亮眼,但實質反應在經濟上(技術升級與產業價值創造)仍有進步空間,惟國內相關利益關係人對於科技資源投入與產出之期待有嚴重落差,認為國內科研成果與產業價值創造連結仍待提升。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家戈登(Robert Gordon)觀察美國科研產出效益時指出:「在一個十年到另一個十年之間,研發支出對推動生產力提高產生的作用並不很明顯,其間的聯繫很難被人發現」。因此,要向社會大眾及利益關係人證明科研成果與創造產業價值的關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從管理層面來看,將研發成果產業化與價值創造之策略及成果,納入管理機制刻不容緩。過去我國對於科研計畫(Program)績效評估多著重於短期效益考評,隨著科技競爭時代的來臨,未來績效評估應以研發創新成果及長期經濟效益為目標,以確保科技研發資源的有效運用,並有效評估研發績效是否達成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目標。本文將透過觀察近年各國政府透過績效管理制度引導科研成果產業化之管理做法,將研析心得作為我國未來績效管理制度精進與規劃之參考。
各國政府透過績效評估引導「科研成果產業化」相關做法
由於國際經濟的衰退,各國政府皆面臨財政赤字的窘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兼顧科技的發展與其他財政支出,是各國政府面對的兩難。為確保政府科研計畫預算的合理應用,科研計畫效益評估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則成為各國政府亟欲了解的重要課題。
美國是世界各國政府推動績效管理制度的先驅,其中聯邦政府1988年推動的「美國先進技術計畫」(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 ATP)對於美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受到肯定。在政府補助政策中,ATP計畫針對計畫推動與執行週期,建立完備的管制做法以及專家評估,被認為是最有系統且完整之計畫管理單位(注1)。
其次,從日本政府近年科技施政管理經驗發現,日本政府雖然沒有一體適用的評估方法及指標,但是在科研計畫規劃初始,日本政府即納入追蹤指標或機制設計,明確建構推動措施與預期目標的思維邏輯,並將衡量指標區分為進度指標及達成指標,在分析時秉持系統性發展觀點,實施面導入第三方總評,並加強評鑑佐證的信度與效度(注2)。
績效管理、科研產業化、技術移轉、科技評估、韓國NSTC、日本PDCA、美國ATP、歐盟KETs、效益追蹤、科技政策、創新商業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