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驅動民間力量的創業聚落政策才是正道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驅動民間力量的創業聚落政策才是正道

林欣吾  (2016/07/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7期》

創業,其實是人類各階段經濟發展的關鍵源頭。試想,2400多年前,商鞅在秦國變法時,為了讓秦國農民有順手品質高的農具,藉著在新都咸陽設置專區吸引來自其他六國業者供應農具,並令其相互競爭,結果供應了充足且高品質的農具,讓秦國農業能優於其他六國。不論是秦國農民創造農產價值,及六國業者嘗試滿足秦國農民需求的努力,其實都是「創業」。而商鞅或秦國政府,也不過就是提供一個協助或驅動民間力量的「環境」,讓民間力量有效發揮與運轉而已!

將時空拉回到現代,固然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全球經濟發展的範圍與技術深度亦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政府的角色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因為這是個很簡單的政策投入成本效益問題:到底政府要自己直接參與投資,或直接進行創業服務?還是藉著制度設計提供誘因,鼓勵與協助更多人有創業能力,讓人們相互競合,形成擁有創業精神的社會氛圍?當然是後者。即便政府要直接參與,也必須以促進民間能耐累積與促進互動環境的交流效率為核心主軸。

台灣推動創業政策的做法相當多元且複雜2013年行政院為「協助青年圓夢」,由經濟部彙提「青年創業專案」,該專案整合各部48項政策方案;2014年更進一步拉高政策層級,在行政院組成「創新創業政策會報」,直接推出多項促進創業的政策作為,例如:在金華街設置青創基地、提供創業台368行動巡迴服務等;當然,也有進行諸多法制上的調整,例如:在《公司法》增修「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等。這許多的工作,多數是由政府直接參與推動。

位在美國加州的矽谷,一直是全球公認發展最活絡的創業生態圈,從它的發展歷史與成功模式中,大致可發現到當地民間組織參與及活力的重要。另外,近年法國及日本對於創業,也開始考量其國家發展狀況,推出同時考量供給能耐與創業需求,以驅動民間力量的思維與政策做法。

本文的目的,在於從矽谷的成功發展經驗為起點,同時檢視法國、日本新近創業政策的核心思維,嘗試歸納出在創業政策上,如何驅動民間力量發展創業聚落的政策方向。

創業生態系矽谷模式創投機制La French Tech政策誘因創新聚落日本創業政策品牌認證技術移轉創業投資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