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科技產業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徐 諍(作者為上海市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2005/08/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8期》
20世紀九○年代以來,在高科技產業政策的導向下,中國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迅速。通過組織實施“863”計畫、攻關計畫、火炬計畫等,中國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上了一個較大臺階,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全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高科技產業政策的特點
(一)採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近年來中國高科技產業政策的重點是:發展高新技術及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此淘汰落後生產技術與能力;其核心目的在於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首先,圍繞國民經濟、社會、科技發展中的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學問題,中國通過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國家科技攻關計畫(“攻關計畫”)、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和12個重大科技專項等重點科技計畫,在資訊、生物、現代農業、新材料、先進製造、自動化、能源交通、資源環境和社會事業等領域,安排研發項目,推動高新技術領域關鍵技術的突破(註1)。
其次,以產業技術升級為主線,從經濟發展的需求入手,圍繞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選擇一批關聯度高、應用面廣的先進適用技術和重大共性技術,加大科技攻關、技術集成和推廣應用的力度,培育一批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成長點,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提高傳統產業的競爭能力(註2)。
(二)強化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提高高新技術水準和競爭力
近年來,強化自主創新成為中國新時期高技術產業發展政策導向的重點之一。強化創新成為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基本思路。未來科技產業政策將進一步突出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堅持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將緊緊抓住為國家發展服務這個中心任務,堅持貫徹經濟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著力提高解決當前和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著力提高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撐的能力,著力提高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
同時,要堅持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從體制機制入手,克服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現象,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資源,依託重大工程項目,培育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對關係國家安全和難以引進的核心技術,要採取國家大力支持和企業自主開發相結合的方式,加快研究開發和工程化、產業化步伐,重點提高重大裝備和基礎軟體的自主開發能力。
中國科技政策、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開發區、自主創新、產業結構升級、技術改造、科技成果產業化、出口退稅、火炬計畫、經濟成長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