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國際人才新政之觀察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國際人才新政之觀察

徐慶柏  (2018/11/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1期》

觀察中國在科技研發方面的進展,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貿易與民生條件等領域各項發展快速地與現代化接軌,其中近20年的科技成長加速更是有目共睹。關於科技研發投入與成果,2015年中國的研發支出總額達到人民幣1.422兆元的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相當於歐盟國家的平均水準。2014~2016年間,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神舟飛船(載人航太,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長征系列火箭(長征五號,巨型火箭)、嫦娥工程(成功將太空梭發射至月球)、天舟貨運飛船(太空站提供補給)、神威‧太湖之光電腦(計算能力世界第一)、量子衛星墨子號、深海科考探測器船(能下潛5,000公尺)、巨型戰略預警雷達(探測距離5,000公里)、鐵基超導體(新一代常溫超導材料)等成就,都顯示出中國在科技研發方面已取得長足的進展。然而,要達成上述成就,除了政府的獎勵補助政策以外,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

近年來各國科技發展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化,加上先進國家人口老化、知識經濟與數位化等趨勢及問題的加乘效果下,對專業人才、基層勞力需求漸增,各國也依其國家發展與問題,設計延攬國外優秀人才政策,以期提升人力資本或彌補人力缺口。特別是快速發展中的中國也面臨相似的問題,而中國政府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則是本文所關心的問題。

中國的科研新政策與措施,通常優先選列適合的地區進行試行;北京與上海等一線城市或地區通常為試行的重點,若論及科技人才與國際交流,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又稱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簡稱中關村)更是重中之重。中關村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高科技產業聚集區;1990年末至2000年間中國國務院印發「關於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覆」,同意北京政府和科技部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逐漸發展成中關村科技園。2009年中國國務院發布「關於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覆」,明確定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新定位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目標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除了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亦是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及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而其對於國際人才的引入,以及相關政策做法,似可引為台灣借鏡。

據此,本文將針對北京地區國際人才引入相關政策進行描述,其後針對觀察重點進行探討。

 

2011~2014年國際人才政策的逐步演進

2009年4月北京市制定了「關於實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見」,規劃用五至十年時間,在北京市聚集十個由戰略科學家領銜的研發團隊,聚集50個左右由科技領軍人才領銜的高科技創業團隊,引進並有重點地支持200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來北京創新創業,並建立十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該項計畫簡稱為「海聚工程」,可說是近十年北京引入國際高科技人才的開始(圖1)。

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海聚工程國際人才政策綠卡制度科技創新生態建設人才簽證北京人才特區外籍專業人才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