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論台灣服務業發展環境之建構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論台灣服務業發展環境之建構

楊家彥  (2006/11/13)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1期》

前言

隨著資訊通信技術與自由貿易環境的進展,全球化發(Globalization)便在中國、東歐、印度等大型新興經濟體陸續積極參與國際經貿活動之際,成為難以阻擋的趨勢。上述大型新興經濟體挾其充沛的低技術人力資源優勢,使得歐、美、日先進國家及台、韓、星等中高所得國家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來提升知識化的程度及創新能力,以獨特性及差異化的區隔策略來擺脫後進國家急起直追的強大競爭壓力,尋求自身經濟永續發展的生機。因此,全球化與知識化發展趨勢其實是當今世界各國產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國際大環境,也是一體兩面的關鍵經濟發展課題。

回顧台灣戰後的經濟發展,由於價廉而質優的勞力與出口導向的貿易政策,使得台灣逐步走向以製造業為發展重心的經濟型態。即使今日台灣服務業總附加價值已逾製造業的三倍,但台灣經濟成長仍高度仰賴製造部門。如今,面對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中國等後進國家挾其廉價的勞力與原物料優勢快速崛起,使得台灣多年來以製造出口為經濟重心的發展策略受到了空前未有的衝擊。在製造部門資源紛紛外流之際,台灣正醞釀下一波的產業升級與轉型。

就台灣製造產業而言,以靈活與彈性生產著稱的資訊電子代工業是近年來支持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部門。然而,多年來台灣的國民所得似乎出現成長遲滯的現象,意謂著以成本競爭為主要手段的代工製造業可能已面臨了成長的極限。一般相信,欲確保我國經濟持續成長,未來必須重視服務產業的升級與進展,使服務業不但能支援製造部門提升生產力,更能藉由本身的快速發展,成為繼製造部門之後,另一個啟動經濟成長的引擎。因此,經濟部提出製造業與服務業共同作為「經濟成長雙引(twin engines of growth)」的產業發展方向,確實具有因應時代潮流的策略思維。事實上,南韓及新加坡政府亦皆提出相同的看法。

基於服務業對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我國此一產業與先進國家在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上的差距,政府與民間部門有必要攜手合作,積極促進我國服務業的持續發展。然而,服務業在許多產業活動上均與製造業有相當的差異,使得我國過去發展製造業的成功經驗及相關作法未必能全然套用在服務業的發展之上。因此,在建構服務業相關發展政策與措施之前,必須深入瞭解服務部門的產業特性與其衍生的關鍵發展課題,才能進一步對症下藥,擬定適切的產業發展政策與行動方案。

本文章節架構如下:首先,本文將扼要說明服務業類型及其產業基本特性;其次,本文將檢視服務業發展歷程,並從總體環境及個體決策因素兩個角度來探討服務業市場的形成要素;隨後本文將進一步從服務業附加價值的表現來觀察國內外主要國家服務業發展現況與問題;之後本文將針對我國服務業發展幾個主要課題進行探討分析;最後,本文將在彙整主要國家相關施政經驗之後,提出建構我國服務業發展環境之策略思維及初步政策建議。 

服務業經濟發展國際競爭力產業轉型製造業創新能力專業服務外部合作政策建議勞動報酬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