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淨零轉型篇:推動產業淨零轉型之關鍵指標
湯茹茵 (2024/06/10) 《台經月刊第47卷第6期》
淨零轉型已是不可避免之趨勢,然而產業淨零轉型的相關數據資訊仍相當缺乏,將難以評估產業在淨零轉型進程和所面臨的問題。因此政府在政策規劃與影響評估時需要一套關鍵的淨零產業轉型評估指標系統,包括淨零投入、淨零行動、淨零成效三大構面與其對應關鍵指標,可協助我國政府衡量產業推動淨零轉型進展,作為制定有效政策之參考,以利充分實現淨零發展的機會。
前言
全球氣候變遷對環境的危害日益嚴重,在此關鍵時刻,確保國家安全與永續發展成為各國當前必須面對且應積極解決的挑戰。愈來愈多的國家已開始意識到實現淨零碳排的重要性,紛紛制定相應的淨零碳排目標並推動產業邁向淨零轉型,以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在此過程中,應以健全的衡量作為推動產業淨零數位轉型之基石。
自「巴黎協定」簽署至今逾八年以來(注1),全球已有180多國,涵蓋高達全球9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提出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減碳計畫(注2),響應淨零排放。同時,全球已有75個國家,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76%以上,向聯合國提交達成長期目標的減碳戰略(Long-term Strategies,LTS,注3) 。
除了宣示淨零目標以外,各國政府陸續提出淨零政策措施,包括清潔能源發展、節能減碳技術、碳揭露、碳定價、碳關稅、碳捕捉與封存(CCS)、碳移除(CDR)、綠色金融等,透過法律及政策的約束,推動產業從高碳排放邁向淨零排放轉型,以實現2025年達淨零碳排目標,從而減緩環境惡化對國家的衝擊。
儘管許多國家已宣布淨零目標,且提出因應的淨零措施,然而,面對全球經濟發展利益與淨零路徑的分歧,全球減碳進展仍待加強。根據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首次發布的「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報告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預計到2030年呈現下降趨勢,但各國的淨零自主貢獻力道仍不足,全球氣溫仍持續升高,預估至21世紀末,全球氣候將升溫約2.5℃,距離巴黎協定的目標存在明顯差距。報告指出全球仍需在2030年減少至少28~42%的排放量,COP28對此提出更具企圖心的減碳目標,「2030再生能源三倍、能源效率雙倍」。距離2030年僅剩六年時間,這些年將是淨零行動成敗的關鍵時刻,各國需要重新檢視相關淨零政策,應系統性全面加速落實淨零行動。
為了實現淨零碳排目標,單靠政府政策的推動是不夠的,產業淨零轉型被視為達成淨零目標的關鍵步驟之一。相關數據顯示(WEF, 2023),工業部門占全球能源消耗40%、石化業是各國關注的戰略產業,產業推動淨零轉型的順利與否,對實現2025年淨零排放目標至關重要。政府在產業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推手,需制定相關規範與準則引導企業逐步轉型,像是制定強制性碳權、可持續揭露資訊規格、產品標準、採購政策、貿易協議、碳定價機制等,如何實施這些重要措施並且掌握產業推動淨零轉型的進展,是現今最大的挑戰。
雖然已有不少企業意識到氣候變化對其業務的影響,但仍有多數企業缺乏明確的減排目標並採取淨零行動。根據淨零追蹤網站Net Zero Tracker 2023年發布「Net Zero Stocktake 2023」報告指出,近年大型上市公司設定淨零目標家數比例成長快速,2023年相對2021年增加超過一倍的家數成長,然而,全球仍有近四成(37%)的企業尚未設定淨零目標,尤其是生技醫療、服務、零售等產業,有設定淨零目標的企業家數比例相當低。多數企業缺乏明確的減排目標與執行淨零行動,充分反映出實現國家中長期的淨零目標,仍然存在相當大的挑戰,大規模淨零行動需要政府與產業更積極投入。
淨零轉型、碳費徵收、溫室氣體排放、減碳政策、企業減排目標、碳盤查機制、再生能源、低碳技術、產業轉型、政策評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