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怎樣追求小確幸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怎樣追求小確幸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4/08/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8期》

最近很多人在談「小確幸」,連政府也用增加放假日數這類給予人民小惠的政策,想給人民更多「小確幸」。然而小確幸到底是什麼意思?卻仍有爭論。常被提到小確幸的例子,多是用甚小的金額代價得到大非常多的滿足,例如:有時候買一隻小布偶就可以好一陣子都感到幸福。這種現象依現有的經濟分析方法來看好像不太正常,因此現有方法也就無法引導政府乃至人民追求小確幸或整體幸福的正確方向,所以我們有必要尋求更明確的定義和新的分析方法。

經濟學有兩類常用來代表幸福的指標,一是總體經濟學討論國家整體或每人平均幸福時所用的「國民所得」;另一是個體經濟學分析個人滿足時所用的「效用」,這兩者都不太能掌握小確幸的現象。國民所得大致上是某期間人們所能得到各種財貨的總價值,因此把國民所得當成幸福的指標時,即是假設價格愈高的東西帶來的幸福愈大,所以和小確幸這種花小錢得到大幸福的概念是不相容的。而國民所得或GDP等統計數據現在也常被質疑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幸福,所以本文不細談國民所得的問題。

個人的效用原則上應可說是代表個人的幸福,但實際上效用卻是不可捉摸且無法衡量的東西。經濟學家為了分析方便,常假設個人的效用決定於一個效用函數,亦即個人在一段期間內能享用各種財貨之數量,透過一個數學函數,決定了個人的滿足、效用或幸福的水準。通常這函數也暗示人們所得到的各種財貨愈多,則效用或幸福的水準就愈高,用國民所得來衡量福利或幸福的做法,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效用函數好像把人假設成一台為自己製造幸福的機器,投入的財貨也就是原物料愈多,則得到的幸福也就愈大,這種假設像是一種自私而唯物的主張,並不容易用來分析人類複雜的精神生活。為了避免自私的指責,在較複雜的經濟分析中可把他人的幸福或別人的所得及所享用的財貨也納入自己的效用函數中,以代表對別人或社會的關懷或影響。但這樣的效用函數乃至其他避免衡量效用水準的效用理論,至少仍有兩個大問題:(1)個人在一段時間內只有一個幸福水準;(2)人們仍受制於效用函數而無法主動改變它,這使得通常的效用函數無法掌握小確幸之類的問題。

在通常的效用函數假設下,買一個布偶所多得到的幸福就是它的邊際效用。此種思路之下,小確幸似乎只是買到某些價格較低而邊際效用較高的產品而已,鼓吹或追求小確幸就只是想要便宜貨,和買到小布偶時的心境和心態沒什麼關聯。但實際上被稱為是小確幸的現象卻和心境甚至主動的心態有甚大的關係。

有個禪境的故事最能顯示這種現象某人為逃避老虎的追趕而抓住一條藤蔓,掛在懸崖邊,卻看到崖下另有一隻毒龍等著他掉下,又見兩隻老鼠正要啃斷他所抓住之藤蔓。他幾乎是死定了,心情和效用應該很糟,但此時發現樹上有窩蜂巢,蜂蜜正沿著藤蔓往下滴,他張口吃了蜂蜜。蜂蜜的味道鮮美幸福,以致他忘記身處險境。換言之,他當時的效用和幸福已和其他財貨及可能的傷害無關,只專注於蜂蜜的甜美。

這種禪境並非人人可得,但很多人一定都有專注於某些快樂而暫時忘記其他事情的經驗,這表示效用並不是隨時都決定於一個人所得到的全部財貨與境遇,一段時間的效用或幸福也不是一直固定不變。而即使不變,心的調整也可使人在當中的某些時間得到不同的效用或幸福感,因此也可在整段時間中得到不同的總幸福,真正的效用不像教科書中的效用函數那麼唯物和命定。

小確幸幸福經濟學效用函數心境調整政策效益財貨累積短期幸福經濟行為社會心理政府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