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做好品質特色才易發展品牌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做好品質特色才易發展品牌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8/07/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7期》

最近彭博社(Bloomberg)指出台灣的發展落在其他亞洲三小龍之後,而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未能建立全球知名品牌。台灣經濟發展不如人的原因很多,品牌是可能原因之一,但品牌的發展也要有一些配合條件,這些條件也常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若不檢視這些條件而只一味想發展品牌,恐怕未能對症下藥,也難以成功。


台灣早已要發展品牌卻也早已落後

台灣政府早已很重視品牌行銷,在近50年前就有設立大貿易商及到國外市場設發貨倉庫之類的政策,但並未成功,有的大貿易商甚至是靠黨政關係特權進口來變大,而非協助廠商拓展出口。30多年前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已直接把建立品牌當成獎勵的重要項目,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重視研發和行銷的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學說也名聞國際,但多年下來台灣卻在品牌行銷上落後更多。

台灣在品牌行銷的落後也非始於近年或近1、20年,1982年筆者在美國經濟學會的年會中,就聽到世界銀行的美國經濟學家基辛(Donald B. Keesing)對台灣和韓國的一些比較。他說開發中國家出口工業產品一開始是外國來訂貨才照指示生產,後來也生產一些存貨等外國來買,然後更主動去找外國的買主來買,再進一步把產品先運到外國找買主,甚至在外國設立銷貨據點,而更向前的做法就要用品牌甚至廣告向消費者直接推銷。當時基辛說台灣和韓國都已在美國透過行銷代表來銷售,韓國更已有一個大企業在美國有自己的批發配銷機構(Keesing, 1983)。他在演講中還說韓國已開始直接向美國消費者行銷,而台灣還沒有,所以台灣在當時似已落後了。

那次年會之後筆者和太太要在紐約多住幾天,想換個便宜的旅館住,因此經友人介紹,認識了一位長期住在紐約便宜旅館以便在美國推銷產品的台灣企業家,進而發現他正運用品牌在美國行銷,他的企業就是台灣最早在國際行銷的鞋類品牌之一的「旅狐」(TRAVEL FOX)。這讓筆者在紐約玩的心情稍好一點。但台灣品牌發展在少數幾個品牌的努力之後並未有重大成果,有些品牌只是曇花一現。台灣品牌發展不太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廠商甚至政府常把品牌看成是一個獨立於其他條件之外,而可用來幫助銷售的手段。於是不少廠商的品牌策略只流於表象功夫,未能有個品牌的精神或思維貫徹到產品研發、設計、製造、銷售以及服務上(周霞麗,2018)。

品牌行銷品質特色企業創新台灣品牌產業升級微笑曲線代工陷阱行銷策略地區品牌國際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