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數位貨幣的虛擬與現實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數位貨幣的虛擬與現實

​​​​​​​賴威仁  (2022/09/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9期》

   數位貨幣的構想由來已久,但過去關注的焦點,始終在它的使用安全與便利之上。藉由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數位貨幣在安全技術上已經逐漸取得民眾的信任,也逐漸在現實領域中開拓不少使用的場景。未來,在元宇宙(Metaverse)等虛擬世界場景不斷開拓下,去中心化的創新數位代幣被賦予新的功能與不同的使用空間,預期最終也能產生超脫傳統貨幣的獨特價值,而保有被特定族群使用的空間。本文將從傳統數位貨幣為始,從它的發展歷程與虛擬世界的結合方式,探究創新數位代幣的未來挑戰與發展方向。

 

(一)傳統數位貨幣

數位貨幣的發展歷程相當長久,早在1998年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即已提出數位貨幣的相關研究報告,除了初步釐清數位貨幣的定義,也認定數位貨幣同樣具備價值儲存以及改善貨幣政策實行的功效,同時也提出未來幾項監理的重點,包括支付系統功能的有效性、民眾對支付工具是否有信心、消費者及商業活動的保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及確保電子貨幣不會淪為洗錢工具等重點。

然而,比特幣在2009年發出創世區塊後,眾人目光開始轉往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發展,由於加密貨幣具備網路上傳遞過程的加密認證性質,再加上沒有傳統各國央行管制發行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特色,加密貨幣很快速地成為許多投資者的新寵,價值快速攀升,以比特幣為例,在2022年年初甚至達到一枚比特幣可兌換六萬美元以上的天價,儘管後續因俄烏戰爭及全球通膨引發的金融資產下跌,價值已下滑至兩萬美元附近,仍有許多投資者對其未來價格抱持樂觀態度,顯見加密貨幣的未來仍有許多投資者看好。附表將各國央行試行的中心化電子貨幣體系與去中心化虛擬貨幣體系,進行概略比較。


附表   電子貨幣體系與虛擬貨幣體系之比較表
 

 

(二)創新數位代幣

在前述傳統的數位貨幣中,可以看出不論是中心化的電子貨幣或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體系,它們的價值主要由這些數位貨幣可兌換的「資產價值」而定,而這些資產主要則是某些國家的法定貨幣,才能維繫這些數位貨幣的價值。

依循上述概念,許多數位貨幣的玩家開始將腦筋動到擴大這些「可兌換的資產」,來創造出許多「創新的數位代幣」。然而,這些代幣需要透過各國金融監理機關所訂的程序發行,創始時稱為「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簡單來說,ICO是一個資金籌措的方式,透過這樣的制度將代幣價值連結到特定資產上,投資人透過持有ICO發行的代幣,在這個特定資產的價格上升之後,代幣價值也會上升,鼓舞許多發行者將有價值上升可能的資產,拿出來做發行代幣的標的資產。

數位貨幣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虛擬代幣去中心化數位支付元宇宙監管挑戰價值儲藏交易媒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