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長三角2006年經濟發展現況及2007年趨勢
楊周彝(作者為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秘書長) (2007/05/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5期》
2006年長三角經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2006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繼續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火車頭,據新華社報導,2006年長三角16個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常州、寧波、紹興、舟山、嘉興、湖州、台州、鎮江、揚州、南通、泰州,GDP已達到人民幣39,526億元(折合約5,100億美元),比2005年增加了5,563億元,成長率達16.3%;這一數字,幾乎相當於台灣和香港兩地生產總值的總和(注1);根據台灣行政院2007年2月15日公布,2006年台灣GDP為11.91兆新臺幣,折合約3,660億美元;而香港政府統計署的公布,香港2006年GDP為1.38兆港元,折合約1,783億美元;台港兩地GDP總和為5,443億美元。
與此同時,長三角16城市居民生活水準再上新臺階,16個城市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37元,成長13.0%;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則首次突破2萬元,達20,668元人民幣(約合2,670美元)(注2)。
長三角區域發展的特點
(一)產業結構轉型開始起步
從21世紀初開始,長三角區域逐步進入工業化後期的加速發展階段,經濟成長仍然主要靠製造業支撐,重工業的比重出現加速態勢。與此同時,服務業發展在長三角得到極大關注,服務業發展逐步加快。長三角區域經濟成長開始由傳統製造業獨輪推動轉向強調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雙輪驅動。從三次產業結構看,2006年長三角16城市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4.1:55.0:40.9調整為3.7:55.0:41.3,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了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沒有變化。
2005年以來,滬蘇浙三地的產業結構在調整中逐步實現優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6,299.91億元,比上年增加2,424.57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1.3%,比上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從第三產業比重來看,上海產業結構優勢明顯,第三產業比重已超過50%,達到50.6%,是中國省級行政區第一個服務業比重超過製造業的城市;南京第三產業比重為47.5%,名列長三角第二位,舟山為46.1%,名列第三。另外,杭州(44.9%)、寧波(40.1%)均在40%以上。16城市中三產比重最低的是泰州,為32.1%。而有五個城市製造業比重超過60%:蘇州為65.4%,紹興為60.7%,表明這些城市對製造業的依賴程度仍較高(注3)。
(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長三角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其中2006年上半年,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成長35.9%,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24.5%,積體電路、移動通信設備產量分別成長48.6%和1.1倍。
從目前情況看,在長三角已建成有杭州灣IT產業帶(以杭州為中心,沿錢塘江兩岸向紹興、寧波、嘉興含湖州南潯兩翼輻射)、蘇錫常寧IT產業帶、上海張江一漕河徑IT產業帶。其中,蘇南地區已經崛起“七地(七個省級電子資訊產業基地)五園(國家認定的江蘇軟體園以及南京、常州、無錫、蘇州四市的軟體園)”資訊產業高地。浙江的微電子企業數量占全國第三、積體電路生產線數量占全國第四,積體電路設計、半導體單晶矽生產工藝技術和規模等在國內已處於領先地位。目前,世界各大跨國公司包括台灣IT產業紛紛移師滬蘇浙。浙江也在加快構建杭州灣電子產業集聚帶,力爭成為面向華東、輻射中國的積體電路產品集散中心。在江蘇出檯的區域發展新目標中,加快蘇南IT產業的發展是主要內容之一。其中,蘇州近年電子資訊產業的投資超過了100億美元,並正以年均40%的增幅高速成長,10多家半導體封裝測試公司的生產能力占到了中國的六成以上,將建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矽谷”。
長三角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內外需均衡、高新技術產業、外商投資、服務業發展、經濟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均衡發展、十一五規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