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居安思危——由我國產業政策一窺「安全」第一的「產業」夢土
郎若帆 (2005/07/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7期》
「安全產業」在2001年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前,可能只是散布於各傳統或創新產業領域中的產品或技術;但從911之後許多國家深刻驚覺於情報預警、國境安檢、運輸、通訊與資訊安全方面的侷限與不足,同時也暴露出現今多元開放社會中重要基礎建設的脆弱性與易毀性,益突顯出社會和人們面臨意外與災禍時應變救災與急難救助的缺陷與問題,尤其一般人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嚴重不足,面臨突發意外時便驚慌失措、難以應變,911恐怖攻擊時如此,921大地震時也是如此。因此,美國在911事件之後即編列了大筆預算急於補強在事件中暴露的安防漏洞,尤其是著重於人員的訓練與高科技先進設施器材的採購,也陸續提高其陸海空安防的標準,此舉不僅刺激帶動全世界安全相關產業技術與產品的發展,也讓許多飽受恐怖攻擊威脅的國家紛紛跟進。而觀諸美國國土安全策略連年所編列的預算科目與研擬實施的計畫,對於世界安全產業的經營環境與刺激產品市場衍生之商機,自是不言可喻,其中,政府公部門的預算尚且遠低於民間私部門的消費與市場成長幅度。預期911事件與美國國土安全策略施行的影響,將可能帶動全世界安全產業每年高達20%以上的成長幅度,也成為世界各國與各大安全產業相關公司爭食的市場大餅。同時,包括邊境與運輸安全的提升、緊急事件的應對處理、國土安全相關科技的發展、資訊分析與基礎設施保護等方面,都將相應衍生許多的產業技術發展與產品的市場商機。此外,美國的國土安全政策要求研發、創新與應用新型的安全技術與器材,此舉亦引導許多安全產業相關大廠紛紛設立專屬部門以因應未來發展趨勢。
安全產業產業定義、內容與範疇
一般而言,安全產業的定義依各國國情與產業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美國來說,其安全產業的定義最主要包含其國家策略文件所提及之基礎設施項目的維護與人民財產之保護,其中包括資通訊、郵政設施、電訊、公共衛生、運輸、能源、金融體系等項目之安全,自然也包括反恐、救難與救災行動等;而澳洲與愛爾蘭則主要著重於安全管理與執行安全服務的人員訓練、雇用與執行,技術性服務,安全設施之裝置、維護,製造控制配送中心等。中國則稱「安全產業」為「安防產業」,其定義為「提供保護人民群眾人身財產、企業機關、公共場所安全之產品及服務的行業」。
至於我國考量國情與產業發展情況,對於「安全產業」之定義則初步定義為『凡有關提供人身、重要基礎設施、資訊、金融體系保護與國土安全防護之設備與服務的產業』,其主要內容則包括下列各項基礎設施之維護與基本體系之保護:(1)資訊與電訊;(2)郵政設施;(3)防救災及緊急事件之處理;(4)金融體系之健全與防護;(5)公共衛生(防疫、防止核生化戰);(6)農業體系之保護;(7)化學工業與有毒物質處理;(8)運輸系統(航空、鐵公路交通、大眾運輸系統、船海運);(9)水電供應與天然氣、燃油之儲存。
安全產業、跨域整合、國土安全、資安產業、工安消防、科技應用、系統整合、預防策略、全球市場、產業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