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台灣金融機構之風險管理及因應政策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台灣金融機構之風險管理及因應政策

周宜鋒  (2010/08/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8期》

為因應金融活動之自由化與國際化,台灣的金融機構1990年代以來,積極推動證券商發展投資銀行業務,並持續開放各項新金融商品業務。

惟在多元化的投資管道下,證券商經營之挑戰及營運風險亦相對隨著增加。因此,面對台灣金融市場之新環境,台灣的金融機構如仍僅維持現有以較靜態之風險控管方式,將無法適應未來發展的步調,亦無法在國際競爭之市場中與其他金融機構溝通。

是故,台灣近年來金融市場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如何提高風險管理制度以避免制度不當,這也是提升競爭力的惟一出路。本文擬以優良的證券業及銀行業為例,觀察良好風險管理機制之設置。

 

東亞金融風暴的衝擊

(一)日本的金融危機

在全球經濟市場中,日本是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的國家;惟在國內市場過小的危機中,日本國內企業1980年代後期,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影響下,日本國內投資大量轉入股票和土地交易市場,形成股市及土地炒作的投機風潮。炒作潮在短期間當然造成地價上升,導致短線獲利者消費需求增長,看似刺激了經濟發展,但隨後1989年(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點)後,股價及土地價格開始下跌,泡沫經濟榮景開始破裂。

(二)泰國造成東南亞金融危機

東南亞國家1996年出口發生供需失調導致不景氣之後,經常帳赤字持續擴大,泡沫經濟破滅,銀行逾期放款大量增加,且將近一半的流入外資為短期資金,易受國外利率的影響,不利金融的穩定;加上美國經濟復甦,美元走強,泰國中央銀行於是199772日放棄「釘住美元匯率制度」,改採浮動匯率,使得高估的泰銖匯價重貶。
隨後,泰國遭遇外資出走、利率上升和股價下跌,致使經營不良的企業紛紛倒閉,銀行也被迫關門,惡化成須接受國際貨幣基(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援助。隨後貨幣貶值的風暴也波及台灣、新加坡和香港三個地區,到當11月中,南韓也遭受衝擊不支而倒,致使金融風暴蔓延到東北亞地區。

(三)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台灣在此次金融風暴中亦受波及,中央銀行為穩定新台幣匯率,並打擊套匯投機,對美元採先貶後升的浮動匯率制度政策操作,如此一來可打擊外匯投機的游資,但也使得台灣的利率開始走高,股價指數則出現下跌;所幸由於台灣有足夠的外匯存底,且經常帳大都保有剩餘,因此匯市尚有能力讓匯率維持一個適當的價位。

(四)金融風暴的原因

過去十年,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表現非常亮麗,經濟成長率之高,全球屬一屬二,但為何會發生金融風暴,使這些國家的經濟一敗塗地?台灣學者周(2004)1)認為,在國際資金大量湧入東南亞之際,由於該地區的基礎建設不足,製造業投資無法大幅擴展,巨額資金遂流入房地產等不具生產性的投資上,導致炒熱房地產及股票市場,並逐漸形成泡沫經濟。再者,由於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督與管理不周,銀行欠缺風險管理知識及經驗,及內部控制鬆散等嚴峻問題,終於造成金融風暴。

風險管理資本適足率巴賽爾協定金融卡盜領VaR模型金融重建法CAMELS指標RAROC制度存款保險機制財政部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