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油價高漲,亞洲經濟如何抗跌?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油價高漲,亞洲經濟如何抗跌?

劉靜容  (2008/11/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1期》

全球原油高價罩頂

2008年開年來第一週,全球原油價格受到美元疲軟的影響,創下歷史上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的重要指標關卡,而油價飆漲推升糧價上揚,兩者交替攀升造成之全球通膨壓力,亦帶來2008年全球經濟揮之不去的噩夢。高油價形成的經濟衝擊,即便不受美國經濟成長放緩影響所及的亞洲國家,亦因強勁的發展帶動對原油需求之猛增,而無法置身事外。過去亞洲國家多採行燃料補貼方式,惟不斷攀升的石油成本形同重擊,造成亞洲國家經濟更大的壓力。

由於亞洲國家目前為支撐全球經濟成長之動力,其中中國及印度更挹注亞洲甚至全球的經濟持續加速成長,故亞洲各國如何因應高油價大軍,遂成為振衰起敝關鍵。為進一步探討亞洲主要國家,如中國、韓國、新加坡,以及印度等國,於高油價漲聲不斷下的因應之道,本文自概述近期漲勢凶猛之油價趨勢出發;其次探討高油價之成因,以及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威脅;最後闡述亞洲各國如何謀定而後動,避免高油價造成之威脅啃蝕其經濟成長動力,並採取最適切之能源對策加以應對,以擺脫高油價帶來之經濟陰霾,進一步持續作為全球經濟成長之趨動力。

 

漲勢未休,油價迭創歷史高點

綜觀油價變動情形,國際油價於1986~2003年的年平均價格位於每桶25美元以下,之後受原油需求增加、美元持續走弱,以及人為炒作及預期心理等因素交替影響,國際油價由2004年每桶41.24美元,急遽攀升至2007年的每桶72.29美元(注1)。以今(2008)年油價變動趨勢觀之,國際油價由年初平均每桶90美元,一度於夏季飆升至每桶145.49美元的天價(注2),創下歷史新高,之後油價再快速崩跌,於一個半月內即下跌至110美元左右(圖1)。縱然國際油價短時間內下跌超過30美元,跌幅接近25%,但價格整體上的回檔趨勢,並不足以代表高油價時代就此落幕;根據美國能源總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之預測,2007年原油價格每桶為72美元,預計上揚至2008年為每桶116美元、2009年則為每桶126美元(圖2);又依據美國能源(DOE)最新長期油價預測,在高油價情境下,2015年油價每桶將維持在100美元以上。相較過去油均價,加以國際間石油的供需狀況仍然緊俏,油價面臨之嚴峻情勢顯見未來高油價態勢已然底定。



1 原油近期趨  

 

2 2009年西德州原油價格預測  

 

面對迭創新高的油價,究其原因,隨著各國經濟的增長,導致對石油需求增加,其中備受關注的中國及印度等經濟發展迅速,對石油的需求量亦隨之增加,顯見供需問題仍為決定國際油價之關鍵因素。而開發中國家大多透過補貼方式因應高油價衝擊,因而造成其消費行為調整緩慢,對油品需求亦不易下降;而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針對高油價對全球經濟影響之研究,由於開發中國家對石油需求強勁,其石油進口比例高、產業能源密集度高,使用效率低,亦使得高油價對開發中國家影響甚於已開發國家;平均而言,開發中的石油進口國生產相同一單位產品,其石油使用是OECD的兩倍。

若就供給面而言,由於天然資源有限,加以易開採的油田產量下降,根據2008年英國石油公司(BP)的全球能源統計報告(Statistics Review of World Energy)資料指出,在技術與成本的限制下,至2007年底,預估全球總原油蘊藏量為1.2兆桶,尚可開採近41.6年(注3)。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下,考量開發中國家對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在21世紀消耗殆盡之疑慮亦推升能源價格高漲,而高漲的原料成本亦使得開採成本上升,以及運輸成本顯著上升,進而亦將衝擊到國際貿易的成長。

此外由於石油供給國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占全球總石油供應之61%。無論是因為產油國受地緣政治不穩定影響,部分國家對油供競奪與地緣政治競爭因素加劇,抑或產油國徵收高昂的開採稅及出口關稅,阻礙新油田的開採等因素,皆將形成對各國在能源需求供應鏈上之阻礙。

高油價能源需求亞洲經濟替代能源節能政策油價衝擊通膨能源多元化能源效率國際油價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