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日本金融科技發展
李沃牆 (2019/11/08) 《台經月刊第42卷第11期》
行動支付的發展急起直追
日本行動支付發展可區分為三階段(洪立遠,2018),第一階段「信用卡支付」,屬於接觸型;日本信用卡發展歷史甚早,1961年由日本三和、日本信販、三井、協和、大和等銀行合組JCB公司,並於當年3月開始發行JCB信用卡,限日本國內使用。1981年JCB公司發展國際業務,建立全球服務網路,並迅速拓展國外發卡市場;日本人均信用卡持卡數量高,平均每人有2.7張。第二階段是「電子貨幣」,例如由JR東日本發行的Suica西瓜卡,類似台灣的感應式悠遊卡,是全日本使用最普遍的交通卡;技術則是透過NFC或是FeliCa,屬於非接觸型。第三階段則是應用智慧手機掃碼QR Code/BarCode支付,屬於掃碼讀取型,亦即行動支付階段。綜合而言,日本目前使用的無現金支付方式除了手機支付、信用卡、預付卡外(注1),還有跟銀行帳戶綁在一起的簽帳金融卡(Debit Card)。
然而,日本在行動支付的發展卻相對落後;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於2018年年初所公布的資料指出,2015年日本的無現金支付比率僅18.4%,遠低於美國的45.0%及韓國的89.1%(黃菁菁,2019)。究其因,日本高齡者居多,而大部分都還使用一般的折疊式手機,智慧型手機在高齡者社會裡並不普及。再者,大部分年長者認為使用現金才會感到安心。
有鑑於支付服務落後,日本政府於2017年端出「未來投資戰略2017―社會5.0的改革」目標,希望十年後,也就是在2027年中,無現金支付的比例要倍增,達到40%水準(注2)。據悉,部分日本企業為了配合政府的政策,擬利用手機的支付軟體來匯款員工薪資。
進一步言之,日本目前已有不少企業推出自己的Pay服務,包括:LINE Pay、Origami Pay、Rakuten Pay、Amazon Pay、Merpay、PayPay;在各種Pay百家爭鳴下,日本已正式進入行動支付的戰國時代。日本政府於2018年7月成立與產業界合作的一般社團法人「Payments Japan」,展開整合的行動(洪立遠,2019),如統一技術規格,這個統一的技術規格名字稱為JPQR,包括:LINE Pay、樂天Pay、Mercari都加入成為會員(表1)。
表1 日本主要支付服務比較
而各行動支付業者採取的策略包括:(1)補貼商家:若行動支付業者免除商家手續費,那麼商家就會更願意加入這個支付,如LINE Pay宣布從2018年8月開始三年內不向商家收取手續費;(2)回饋點數:一般會給予點數回饋,拉抬使用者的數量。
日本金融科技、行動支付、純網銀、區塊鏈、機器人理財、群眾募資、無現金支付、加密貨幣、監管政策、數位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