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數位經濟下勞動市場趨勢與政策方向
劉光哲 (2019/10/09) 《台經月刊第42卷第10期》
傳統上,國家經濟及產業發展政策往往把勞工、資金、土地等視為生產要素的一環,其中,人口係為一國勞動供給的主要來源,易言之,一國人口的自然增加(出生與死亡)及社會增加(國人移民與外籍人士歸化)將影響該國勞動供給,而工作年齡、人口平均年齡、教育程度、工作年資等因素,將影響該國勞動力素質。日本已於2017年提出「人工智慧技術戰略會議」,設定人工智慧產業化發展目標,以作為因應人口高齡化、勞動力不足以及維持勞動生產力的政策工具。
根據麥肯錫研究報告內容顯示(注1),一國家的生產力成長與數位化程度為正相關,然台灣產業之間的數位化發展程度不一,且明顯落後其他先進國家。我國產業若能從企業主心態做出改變支持數位化,推動核心業務轉型,將會為我國高科技產業帶來33~54億美元的利潤。
再者,我國在高等教育擴張過度,技職教育體系升格為科技大學後,勞動市場呈現「高出低進」結構性失衡現象,若能掌握此次工業4.0發展契機,協助我國產業數位轉型,將有助於帶動產業高端職缺用人需求,改善我國基層工作過度依賴產業外勞,就業市場低技術人力與外勞競爭低薪的窘境(注2)。
基此,本文將先就我國人口結構變化以及勞動市場結構性問題進行描述,以彰顯我國推動產業數位轉型的急迫性。其後,點出數位轉型推動上勞動市場趨勢與用人需求,進而對未來就業市場提出政策建議。
人口結構變化下勞動力「質變」與「量變」
(一)人口結構高齡少子化發展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內容顯示(注3),我國在嬰兒潮世代逐漸邁向退休的趨勢下,三階段年齡人口結構比例(0~14歲、15~64歲、65歲以上),由1950年分別為41.42%、56.08%、2.50%,而2000年三階段年齡結構占比分別為21.11%、70.26%、8.62%;2018年三階段年齡結構占比則為12.92%、72.52%、14.56%。比較2018年與1950年數據,0~14歲人口結構由41.42%大幅降至12.92%,而65歲以上人口數則由2.5%高升至14.56%,於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後(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7%),於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數14%,注4),我國人口結構轉變已對我國勞動力供給產生質量上的變化(表1)。
數位轉型、勞動市場、產業升級、就業趨勢、人口高齡化、人才供需、工業4.0、數據分析、智慧製造、數位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