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美關係展望:地方合作的視角
吳思敏 (2024/12/06)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2期》
在地緣政治變化與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挑戰下,台灣提升國家實力刻不容緩,因此我國將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等「五大信賴產業」列為全球布局重點,期望藉此穩固供應鏈地位,成為民主科技陣營的重要夥伴;觀察美中貿易戰與拜登政府「美國製造」政策加速供應鏈重組,此歷史轉折不僅強化台美合作,也為台灣開拓全球市場提供契機。本文聚焦Arizona、New Mexico、Indiana、Idaho、Montana、South Carolina六州,探討其產業特色及台美雙邊合作現況。
在早年的台灣,早到中國還沒崛起以前的世界,當時美國有多達32個州政府在台灣設有辦事處。也是曾經在疫情前,當中國最如日中天之時,美國僅有六個州政府在台設立辦事處(注1)。
商業上本來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促成美國各州決定在台灣設立辦事處的因素,或是原先進入台灣市場後又退出的情況,都是源自於政治及經濟的考量。曾經,美國希望藉由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透過經濟自由化逐步改善中國的政治關係,因此美國各州紛紛關閉在台辦事處,改在中國設立據點,加強與中國間的合作關係。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愈發強壯,中國內部的政治情況卻並沒有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步自由化,相反的,卻是藉由強勢的經濟與科技實力,對內更嚴密的監控中國各地的民情,對外希望稱霸世界。當美國意識到曾經的希望變成妄想,甚至是變成頭號敵人,站在維護國家利益的立場上,改弦易轍是當務之急。
Arizona聚焦半導體、電動車、資料中心等科技產業,享譽「電動谷」之稱,並將航太國防、金融服務與礦業列為經濟重點;New Mexico以礦產、稅惠、低水電價及高素質勞工為優勢;Indiana專注製造、生技、鋼鐵與農業科技,與我國合作深厚。
台美產業合作契機與供應鏈重組
當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加上接續而來的一場疫情席捲全世界,沒人得以倖免,但是,天無絕人之路,機會永遠都是給準備好的人。當台灣不畏中國的壓力而持續在各領域默默耕耘時,疫情讓世界看到台灣,美中關係的惡化也讓美國重新思考供應鏈的布局,而台灣獨步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優勢,以及長久以來堅持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及繁榮等價值,是促成台美雙邊關係增溫的重要原因。
台灣在面臨地緣政治變化、產業供應鏈重組等挑戰與轉折,提升國家實力是當務之急。為了站穩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把握地緣政治變化帶來的商機,2024年5月20日總統賴清德就職演說即宣示,將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之「五大信賴產業」,列為未來布局全球的重點產業,透過發展相關產業,讓台灣成為全球民主科技陣營不可或缺並受信賴的夥伴(注2)。也正是因為台灣擁有這些產業優勢,再加上美國的供應鏈重新布局,讓美國許多廠商積極尋求中國以外的海外供應商,許多州因此意識到台灣是個潛在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來源,積極來台招商,希望能在美國設廠。
台美合作、供應鏈重組、五大信賴產業、地緣政治、半導體產業、電動車市場、美國製造政策、地方經濟發展、跨國投資、產學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