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新興產業發展趨勢下,台灣的下一步
戴彗紋 (2015/07/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7期》
台灣的技術貿易逆差依舊偏高,雖然2013年台灣海外智財支出為38.34億美元(約新台幣1,150億元),較2012年46億美元(約新台幣1,400億元)略為下降,但台灣仍然是技術高度依賴國(技術輸入國),從短期來看,對外購買技術其實是業者將本求利的作為;但長期來看,卻是源於缺乏策略規劃、落實智財布局與技術自主的結果。
多年來台灣在資通訊領域的創新能量一直是世界上具關鍵地位的國家;就現有的產業基礎及資通訊整體創新能量來看,台灣其實具有絕佳的優勢取得發展機會,若期待創新投入後能留下創新果實,則應該更加重視智慧財產所扮演的角色。
從近年主要國家推動創新政策的經驗,可以發現政策已不能單從供給面介入,若僅著力於供給角度,最終經常因為缺乏真實需求,導致市場發生超額供給,相關價格與品質低落,無法促成供需相互拉抬的正向循環,這樣的情境下反而影響智財服務業與智財人才的發展。
為釐清如何讓台灣產業發展往有效達成提升產業競爭力目的的方向調整與做法,智財必須扮演關鍵角色,本期專題將從不同類型的智慧財產,依循創新經濟政策應有思維,從為提升產業與經濟發展角度並帶動國內發展智財服務業,在無形資產評價、智財人才培訓、過去政策推動之經驗檢視未來制度設計,提出智財服務業發展之策略做法。
台灣產業發展面臨困境一:專利發揮價值的認知與專利管理能力需要加強
國內企業是擁有最大智財存量的組織,過去我們多從專利數量來解讀其競爭能力,從2000~2014年美國專利申請的概況可以發現(表1),每個產業都呈現成長趨勢!顯示我國重要製造業領域的研發能耐持續不斷累積與提升,另外從每百萬人口之發明型專利來看(表2),台灣也多年維持在全球最有效率國家,甚至領先美國,可見台灣的研發是很有效率地被轉換成專利。
技術貿易逆差卻反映這些年來累積的專利,並不足夠支持商業需求,反而支付了高額的技術購買金,然而業者在對外購買技術時,絕對是相當審慎地評估過相關風險,有一定的機會不會虧損下,才會決定購買技術。因此,技術貿易逆差的現象應是短期商業所需,是國內業者企圖打入某些領域的市場,但是技術自主程度不足,才會大量向國外購買技術。
表1 台灣在USPTO每年專利產出—按產業別區分
表2 2014年台灣專利競爭力表現
除了技術自主程度不足,在專利認知與管理能力上也都必須要加強,資策會科法中心與遠見共同合作針對「國內企業智慧財產管理現況與需求」進行調查,受調查企業在智財相關人力、預算資源投入,2012~2014年來有逐漸攀升的趨勢,可看出企業對智財的重視。
但多數企業智財管理的重點仍較為被動,各產業類型都是以「預防侵害他人權利」為要;受訪企業中,有71.3%認為智財的角色是增加經濟價值,不過卻只有不到一成(9.8%)認為智財有利於取得外部資金。
在智財授權方面,2014年只有17.2%企業將內部智財權視為「產品」,也就是對外提供授權並取得收益,這也呼應了只有9.8%的企業認為智慧財產有利於「取得外部資金」,顯示國內多數企業仍缺乏運用智財發揮其價值的企圖心。
我們從另一份調查數據也可窺見國內企業在專利管理認知上的不足,創新調查針對國內企業認為進行智財申請的目的為何?最重要的前三個目的依序為「用來生產獨特設備或組件,排除他人模仿」、「避免被控侵權的保護措施」、「使顧客不容易轉單」(表3)。這些資料皆反映國內企業對智財的價值認知仍停留在防禦(Defensive level)階段,防禦階段的廠商持有智財權的目的是確保自己的發明創新不會發生被模仿、權利侵害等。
技術貿易逆差、專利管理、智慧製造、智財服務業、創新策略、專利布局、跨域整合、研發效益、產業轉型、營運模式創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