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觀點】美、台「稅改」的啟示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8/03/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3期》
2017年12月美國眾議院通過《減稅及就業法》(Tax Cuts and Jobs Act),這是美國30年來最大的減稅方案。在個人部分,維持原來的七個級距,但全面調降稅率,最高所得稅率由39.6%降至37%,同時提高標準扣除額約兩倍,廢除每人4,050美元的免稅額及多項列舉扣除項目,用以達成簡化申報流程目的;另外,遺產稅和贈與稅的課稅門檻從500萬美元提高至1,000萬美元,預期將有助於美國民間消費力動能的成長。
但各國更關心的是企業減稅方案帶來的衝擊,包括:「最高稅率由35%降為21%」、「美國企業過去多年藏在境外的資產,匯回只課一次性稅負,海外資產屬於現金資產者稅率為15.5%,非現金資產稅率為8%」,及「美國企業所得稅課稅原則由屬人主義改為屬地主義,只對美國境內所得課稅,企業投資境外取得的股利完全免稅」三大重點。由於企業所得稅下調至21%,比許多工業國家還要低,加上課稅原則改變及資產回流減稅,讓「美國製造」政策更加吸引人。
日前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公布的報告提出警語(注1),認為這次美國的大減稅將會吸引許多美籍跨國企業資產的回流,預估金額高達兩兆美元,並警告美國稅改將在未來幾年對全球外人直接投資(FDI)的版圖帶來重大影響,特別是荷蘭、英國、盧森堡等國際熱門的金融中心恐將有流失大量資金的風險,如何吸引企業投資已成為各國政府最重要的議題。
眾所皆知,影響企業投資設廠的因素很多,從生產供應鏈布局、原物料取得、人力素質、貿易障礙、基礎建設、政策優惠都是關鍵。稅賦的確是企業評估投資與否必備選項之一,除非稅率的差距極大,例如與完全不用繳稅的免稅天堂比較,不然企業不太可能全然以稅率的高低來決定國際投資布局與設廠,此次美國減稅方案引發其他國家關注的原因在於政策及投資環境優勢的整合。
然而,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且經濟前景樂觀,失業率低,消費市場看好,企業到美國設廠生產,將更臨近最終消費市場,除了有運費低、無關稅的優勢,更重要的是能快速針對消費者的意見反應,原本就對企業有很大的吸引力。
加上,美國投資環境優勢很大。即使歷經2008年金融風暴的襲擊,美國整體投資環境仍然很好,從「科技創新」領域優勢、新創企業的群聚分布,可以看出美國政策制度十分有利於企業的經營,加上近期經濟前景看升、聯準會啟動縮表、貨幣政策趨緊有助於美元強勢等因素,制度、環境、總體等因素都有利於企業至美國投資。
美國減稅、企業所得稅、資本回流、CFC制度、全球FDI、稅制改革、內外資差別稅率、稅改紅包、投資環境、國際租稅競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