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日本自造者政策——Fab社會與地方創生
杜業榮 (2018/08/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8期》
從數位製造、數位自造到Fab社會
早在200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Neil Gershenfeld即已大膽預言,世界在「個人電腦」革命的下一件大事是「個人製造」(Personal Fabrication),屆時每個人都有能力在自己的家中設計和生產自己的產品,使用的設備將兼具消費電子產品與工業製造工具的特性,而「Fab」這項新型的製造方式將是關鍵(Gershenfeld, 2005)。
新型的製造方式指的正是數位製造(Digital Fabrication),它是一個結合3D建模或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與加法或減法製造(注1)的生產過程。事實上,數位製造並不是新的概念。以數位製造工具中最具代表性的3D印表機來說,它在1992年就被發明,並在過去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時代,在大型工業設計公司裡肩負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驗證可行性的任務。然而,3D列印機的價格自2010年左右開始大幅度下降,許多廠商瞄準消費市場的DIY族群、3D列印愛好者等,推出小型化與低價化的機型,因此數位製造的個人化與自造化,即「個人製造」開始得以實現。原本只有專家在工廠才能操作的數控工具機(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如今具體而微地進入家中、個人也能操作,而「製造」這個行為也準備再次從專業生產線上重回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從數位製造邁向數位自造(或前述的個人製造),其實是再一次「技術社會化」的體現。「FabLab Japan」的發起人、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田中浩也教授認為,1980年前後個人電腦的問世、1995年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2010年個人製造的萌芽,大約每15年就發生一次技術與社會的交融,這些專家所開發的技術被推廣普及至一般民眾的生活中。前兩者已經澈底翻轉了原有的社會樣貌,預期個人製造未來也將重新形塑人們的生活,產生新的社會型態,即「Fab社會」。
日本將Fab社會的蓬勃發展,歸因於數位製造與消費市場結構的改變。前者包括前述數位製造技術的平民化(即技術社會化),如3D列印及雷射切割等數位製造機器的小型化、低價化與性能強化,此外也包括製造資訊流通的自由化,如3D資料在網路上的自由流通及販售。消費市場的部分則包括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大量製造的標準化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以及產品開發的市場導向化,使用者對產品的開發更具有主導權。在這樣的脈絡下,朝向Fab社會前進將是必然的趨勢
Fab社會、自造者運動、數位製造、地方創生、3D列印、個人製造、創新經濟、智慧財產權、產業轉型、數位革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