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安全「食」尚的堡壘——全球食品安全發展趨勢
陳政忻 (2011/03/01) 《台經月刊第34卷第3期》
食品安全的定義
食品的安全和營養是人們對食品的基本要求,故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本身對食品消費者的安全性。食品要保證其安全,首先即不得含有毒、有害物質,確保食品在適宜環境中生產、加工、儲存和銷售,減少其在各階段所受到的汙染,以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此外,還需保證食品應有之營養和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狀,無摻假、偽造,並符合相應之衛生標準。
完整的食品安全概念及範圍包括兩方面,一為食品的充足供應,即滿足人類生存基本需求;另一則為食品的安全與營養,即人類攝取的食品不得含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之汙染物,且無毒、無害,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基本營養元素,此亦為本文主要探討之議題。
食品安全重大事件
根據食品汙染物的性質,可分為三個方面:(1)生物性汙染:主要是細菌及細菌毒素、真菌及真菌毒素,而病毒對食品的汙染也正引起重視;另外,寄生蟲及其蟲卵,如囊蟲、絛蟲、蛔蟲、肝吸蟲、肺吸蟲等寄生蟲,亦會透過病人或病畜糞便或經過環境中轉化,汙染食品而造成危害;(2)化學性汙染:危害最嚴重是化學肥料及農藥等農業化學品、有害金屬或其他工業化學品等汙染物,此外濫用食品添加劑或動植物生長促進劑等,也是食品化學汙染的因素;(3)放射性汙染:食品會吸附或吸收外來的放射線,當人體攝入受放射線汙染之食品後,將造成人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和細胞病變。
世界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聯合專家委員會曾多次指出,經由食物汙染所造成的疾病,可能是當今世界上最廣泛的衛生問題,而且也是經濟生產力降低的主要原因。1980年全球人類死亡原因統計,全球當年死亡人數為5,091萬人,死於多種感染的高達1,686萬人,居各種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約560多萬人係死於食物中毒及與飲食有關的腫瘤、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等疾病。
無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皆經常傳出重大食源性(Foodborne)疾病案例,造成人們食品中毒,生命安全遭受威脅,如1985年美國爆發巴氏殺菌乳遭受沙門氏鼠傷寒桿菌(S. Typhimurium)汙染,估計當時病患數高達17萬人;另外,1991年中國上海則因蛤蜊遭受A型肝炎病毒汙染,導致30萬人感染(表1)。
表1 重大食源性疾病爆發事件
2010年5月美國生鮮雞蛋爆發沙門氏菌疫情,約1,500人受感染,爾後通報件數急遽攀升,當局遂於8月18日全面回收,而至8月27日已回收5億多顆生鮮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介入調查並追溯廠商銷售通路,發現事件起因乃美國當地雞蛋供應商的養殖農場遭受感染,而感染源疑似為飼料。本次食品安全事件造成加州等八州緊急回收該廠商之生鮮雞蛋,造成龐大經濟損失,消費者信心動搖(附圖)。
附圖 2010年美國沙門氏桿菌通報件數
美國每年食源性疾病的通報案例約為7,600萬件,而加拿大每年的患病數約為300~1,000萬人,耗費成本約為加幣30~130億元。分析這些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50%係與動物有關(79%為新興疾病),感染病原則以細菌為主,其次為病毒、原生動物、真菌、蠕蟲。
感染病原藉由農場動物直接或間接感染,農場動物所攜帶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菌極少會使動物發病,卻會導致人類發病。根據美國農業部(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及其農業研究署(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ARS)的研究指出,食源性疾病造成身體不適的原因中,有67.2%係由病毒所引起,30.2%為細菌,2.6%為寄生蟲。因食源性疾病而導致住院的情形,細菌占59.9%、病毒占34.8%、寄生蟲則占5.3%;此外,細菌則是病患因食源性疾病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表2)
食品追溯、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政策、農產品履歷、奈米技術、RFID、生物感測器、國際食安規範、OECD預測、WTO檢疫措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