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235環境教育綠能生活館——嘉義縣政府推動綠能之實務經驗
楊婷茹、陳秉奇、林若蓁 (2019/04/09) 《台經月刊第42卷第4期》
近年來全球受氣候環境變遷影響,各地環保及節能減碳意識崛起,新能源及再生能源之推行刻不容緩。為擴大我國新能源與再生能源應用市場,加速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推動目標,本文由台灣經濟研究院、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及國家實驗研究院等團隊集結而成,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下,共同執行「綠色廊帶再生能源系統核心技術驗證及創新服務計畫」,藉由整合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II)替代能源主軸相關技術(含太陽光電、鋰電池及燃料電池等)於嘉義「235環境教育綠能生活館」,搭配日常情境應用示範,可展現再生能源之優勢與便利性;同時,建置與規劃時的各項經驗,可打造「再生能源與創新營運服務模式」,以供未來我國大量建置再生能源系統之參考;並期望配合嘉義打造田園城市及推動低碳觀光之願景,結合在地特色產業及環境教育,帶動地方綠能觀光及綠能產業發展。
235環境教育綠能生活館成立緣起
在過去,嘉義縣曾發生數起汙染事件,如資源回收場將廢水排放至河川造成河川汙染、露天燃燒稻草廢棄物而導致空氣汙染,及農地土壤遭重金屬汙染等事件,而近年來嘉義縣政府為了保護居民健康及環境永續,針對不同類型的汙染積極研擬防治及整治策略。例如:針對水汙染防治成立河川汙染整治推動小組、加強管制措施及懸浮微粒管制作業、定期調查工業區及工廠周邊農地重金屬含量等;與此同時並積極打造嘉義縣成為生產、生態、生活平衡發展的「田園城市」,為塑造低碳、健康、環保及藝術、綠美化的生活環境,結合自身地理環境優勢,積極推動綠色能源及在地環境教育。
承上,嘉義縣政府為活絡周邊用地及延續在地環境教育,規劃設置「嘉義縣環境教育中心」,其展示規劃設計概念緊扣在地情感,以嘉義重要地形水文作為故事線依據,其中朴子溪流域具有最完整的生態、宗教、人文、藝術、養殖與行政特色,故提出「嘉在朴子溪」為主題,以「235綠能生活」作為展示主軸,於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內廢棄之蒜南國小校園搭建以再生能源、生態及環境為概念之貨櫃群的體驗館,其情境配置兼具多項功能(圖1)。
圖1 「235環境教育綠能生活館」情境配置圖
235環境教育綠能生活館以北回歸線23.5度通過嘉義的特殊寓意為名,設立宗旨為活絡國內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綠色能源發展,希望藉由串聯在地產業及凝聚當地特色,展現嘉義獨特的地理與生態特殊性。展館由嘉義縣政府提供土地與挹注資金,並由國內各綠能相關產學研單位共同組成綠色能源技術與產業服務團隊,向經濟部技術處提出申請並獲得「綠色廊帶再生能源系統核心技術驗證及創新服務」示範計畫補助,作為中央與地方政府、法人協力合作之成果展示。期盼能以此展館作為試點運行,有效吸引業者與一般民眾前往參觀;除了有效達成再生能源推廣與宣傳外,更可將其建置與營運經驗發散,開拓國內新能源與再生能源應用市場,並加速我國政府2025年再生能源推動目標之達成。
綠能生活館、再生能源、節能減碳、環境教育、太陽能、燃料電池、儲能技術、智慧能源、創新營運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