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5+2產業創新與新南向工業4.0之合作契機
唐豪駿 (2019/02/14) 《台經月刊第42卷第2期》
工業4.0的意義
「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下簡稱「工業4.0」)一詞最早是由德國提出,將最新一代的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稱之為工業4.0。亦即從18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利用水力與蒸氣代替人力與獸力,從此人類進入了「工業1.0」的機器時代;19世紀開始廣泛使用電力作為機器動力的來源,電力的運用使得工廠開始出現大規模生產,於是電氣化成為「工業2.0」的主要特徵;直至20世紀,由於電腦的出現,人類得以透過數位科技與資訊技術,進行自動化生產,不但能大幅精簡人力,更能提升生產的精準性,是為「工業3.0」;如今,隨著人工智慧(AI)的開發,以及物聯網(IoT)的發展,工業生產即將進入智慧化生產的「工業4.0」。
從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到智慧化生產,工業4.0的主要特徵包括智慧監測、智慧感控、物聯網、智慧機械、雲端技術與大數據運用等。其目標在於使高度自動化生產的機械本身可以偵測問題並排除障礙,同時監控整個生產流程,達到最有效率的生產,甚至成為無人智慧工廠。
工業4.0之所以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並不僅是因為生產方式的創新,而是可能帶來整個生產邏輯的改變。自工業1.0開始,集中與大規模生產成為生產的趨勢,無論是電氣化或自動化,為使生產更有效率,都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在設備與廠房上,而大規模生產成為降低生產成本的唯一方法。然而,透過大數據的運用,客製化生產不但成為可能,且更能精準生產與調度資源、減少成本與資源浪費等。在智慧工廠這種生產方式之外,大數據分析與3D列印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結合,意味著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出現,大規模生產不再是降低成本的唯一方法,如何貼近客戶端,透過分析巨量資料製造客製化的商品,可能成為未來工業製造的新趨勢。
我國「5+2產業創新計畫」與「產業創新合作」旗艦計畫
我國的工業4.0政策係於2016年推出的「5+2產業創新計畫」,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追求永續發展的經濟新模式,並透過「連結未來、連結全球、連結在地」三大策略,提出「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技醫療」、「國防科技」、「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5+2產業創新計畫,企圖建構完善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加速台灣的產業轉型升級。
事實上,廣義的5+2產業創新計畫還包括了「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數位經濟與服務業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以及「晶片設計與半導體產業創新」,總共十大產業(注1)。但一般還是以5+2稱之,且以前面的七大產業為主。
2017年9月我國提出新南向政策的五大旗艦計畫及三大潛力領域。考慮新南向國家的發展情況與市場需求,故「產業創新合作」旗艦計畫主要以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三大領域為推動核心,新農業與生技醫療則另外有獨立的「區域農業發展」旗艦計畫與「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旗艦計畫」,以期新南向政策能與台灣本身的產業創新相輔相成。
5+2產業創新、工業4.0、新南向政策、智慧機械、產業轉型、智慧製造、技術輸出、東南亞市場、自動化生產、數位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