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印度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之困境與挑戰
陳子穎 (2005/12/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2期》
印度自1991年起展開全面性的經濟改革,陸續針對產業、貿易、投資與外匯等發布新政策,包括取消工業證照管制、逐年調降關稅及其他進口障礙、進行電信改革等,逐漸帶動印度經濟的穩定發展。一連串的經改,從印度2003~2004的經濟成長率為8.5%、2004~2005年度的經濟成長率為6.9%,即可看見印度力求提升在世界經濟版圖的地位、改善人民生活的企圖心,甚至已在2003年被高盛(Goldman Sachs)的Dominic Wilson和Roopa Purushothaman在“BRIC Report”中,與巴西、俄羅斯、和中國齊列為從現在到2050年間四大深具發展潛力國家,預測在2040年前,經濟規模將超越或直逼美、日、英、德、法、義等六大先進國家,使印度的經濟發展備受國際矚目。
但經改中的印度是否真可以運用其市場廣大、經濟成長快速等優勢躍上國際舞台,成為閃亮的明日之星?抑或是有無法跨越的瓶頸正逐漸消耗印度的內在能力與資源?也就是說,印度除了經濟的片面改革之外,要想成為真正的金磚,仍有許多潛在問題等待著改變。
深陷貧窮而無法自拔
根據印度官方統計,印度貧窮人數在1977年至2000年期間已減少6,900萬人,但仍有2億5,000萬人仍然生活在貧窮中,而這些為數眾多的貧窮人口,已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無法負荷的重擔了。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指出,健康、營養、識字及就業等為基本人權,應予以充分保障,故利用該些項目多面向地評估「人類貧窮指數」(HPI)。而印度在「人類貧窮指數」的評估指標的表現上,在在顯示貧窮仍是可能拖垮印度經濟發展的甩不掉燙手山芋:印度40%人口未能活至40歲、14%人口沒有安全飲水可使用、五歲以下幼兒有47%體重不足、34.7%人口每天僅依賴不到一美元生活,而每天僅靠二美元(含以下)過活的則有79.9%等。
由於生活困頓,適齡人口無法接受教育,印度的文盲量已為全球最多,15歲以上成人識字率僅達61%,其中男性為73.4%、女性識字率則僅有47.3%,如此更造成女性為生活乞討、偷竊及賣身等社會亂象層出不窮,未受教育的女性更無人口或家庭計畫的觀念,生育了更多的孩子,經濟卻依舊困頓,造成教育、人口及貧窮三者間的惡性循環。
根據印度官方統計,印度人每天平均攝取的熱量僅有2,100大卡,遠遠低於開發中國家3,000大卡的標準,而印度營養不良的人數,根據世界農糧組織(FAO)的統計指出,雖在2000至2002年間已較十年前減少500萬人,但仍有2億2,000萬人,占全球營養不良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有60%的女性因為營養不良造成貧血,連帶影響有34%的新生兒體重較平均值有顯著地過輕,影響在生產期間母親及新生兒的死亡率,皆比平均值高出許多。
印度經濟改革、基礎建設不足、愛滋病疫情、人口爆炸、貧窮問題、教育落後、能源短缺、社會挑戰、BRIC國家、經濟瓶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