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占台灣企業總數的97.7%、提供78.2%的就業機會,然而在出口貢獻上僅占整體出口的15.2%,遠不及1980年代達到40%以上。另一方面,依OECD附加價值貿易(TiVA)資料庫之數據顯示,台灣與韓國之出口為本國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比重,自1995年至2011年間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例如,台灣由69.3%降為56.4%、韓國由77.7%降為58.3%。相較之下,歐洲的出口型小國如瑞典、丹麥,比重雖下滑,但仍約保持70%,關鍵因素之一在於其產品保持全球價值鏈位階之高端,因而使其為本國所創造的附加價值較高。因此,如何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提升全球價值鏈位階,以提升出口為本國創造的附加價值及出口貢獻,乃是未來數年產官學研皆需共同關注的課題。
依全球目前主要的商品貿易而言,原油及咖啡分別為礦產品與經濟作物中貿易額最高的項目,2015年分別約為8,100億及310億美元。進口原油之國家引入石化工業的生產體系後,可創造出一系列的聚合物,進而生產食衣住行育樂所需的一切用品,除了滿足本國內需外,亦創造出口,帶動一國經濟快速成長。聚合物所製作之產品具有便宜、耐用、功能無限的特色,然而,這些聚合物所生產的產品由於有限的生物可分解性,以及產品本身所添加之化學物質可能對環境有害,必須加以回收以避免對動植物造成傷害。若從成本面考量,此為一個產品生命走到終點必須承擔之處置成本。因此,若可透過工序對其進行再次運用而成為另一產品的生產要素,則原本的廢棄物可重新發揮價值。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咖啡飲品乃是將咖啡豆磨碎後進行沖泡並添加調味品而得出,此一用途其實僅使用了咖啡豆2%的功能,其餘98%的咖啡渣通常都被當作廚餘處理,成為其產品生命的終點。但咖啡渣中富含除臭因子及油脂,若透過工序加以抽取及提煉,亦可作為其他產品所需的生產因素。
以近兩年於巴西舉辦的2014世界盃足球賽及2016里約奧運為例,台灣或許不是強勁隊伍,但主要媒體依然關注台灣在其中所發揮的角色,關鍵在於各國運動員所穿著的服裝多數皆需由台灣的機能紡織廠商提供,而且原料乃是透過寶特瓶(PET)回收而來。例如2014年的32個足球國家代表隊,其中的十隊及70%的布料是由台灣所生產,加上其粉絲所需求的同款服飾,所創造的商機可達數十億美元。法國的費加洛報(Le Figaro)即發文指出,台灣是這些賽事的傑出玩家並且引領其中的綠色創新科技。我國紡織產業一直保持每年創造數十億美元的外匯收入,早期於1990年代乃是以服飾出口為主,但亦逐漸將成衣生產基地外移,2000年後則轉為在台出口纖維及布料至海外加工為主,至2010年代起,台灣紡織業者則不僅是提供成衣與布料,更成為品牌大廠機能服飾的整案提供者(total solution providers),大幅提升於全球價值鏈的位階。
回顧台灣的機能服飾發展歷程,足以作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發展典範。循環經濟係指將傳統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利用先進生產、替代材質、產品設計、廢舊資源利用等技術,取代傳統的高消費、高汙染、低效能之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在學者及公益團體的宣導下日益受到重視,例如:McDonough and Braungart於2002年所出版的《從搖籃到搖籃》,以及Ellen MacArthur基金會所推動的一系列活動及案例宣導。在此風潮下,主要國際組織亦提出重要倡議及推動方案,例如:2014年的APEC領袖宣言即指出各會員體應在循環經濟上進行合作,以促進綠色低碳且低耗能之新經濟成長來源;歐盟則是於2015年提出「循環經濟行動方案」,其目標包含於2030年達到65%的廢棄物回收率,並使得垃圾掩埋降至10%以下。
台灣的產業向來須與國際趨勢結合以取得發展契機,在此循環經濟風潮下,中小企業自然應及早構思因應策略。以寶特瓶回收為例,各國雖然祭出各種獎勵或罰則以提高回收率,但成效依然有限,台灣的回收率則是達到100%,關鍵在於台灣的中小企業運用生產技術,將寶特瓶於一定溫度下進行抽絲以成為紡織纖維,其所製成的布料具有吸汗排濕的特性,成為機能服飾的良好素材,又兼具資源永續的發展概念,與更早發展機能服飾的日本業者於早期所開發的科技布料相較,我國業者成本大幅下降而使得市場接受度大幅提升,成為運動用品品牌大廠的解決方案提供者。其商機所致,亦藉此衍生出回收寶特瓶的動機,使得循環經濟的概念得以具體化為行動。
除此之外,利用咖啡具有除臭的特性,台灣的中小企業亦與咖啡連鎖業者合作回收咖啡渣,將其提煉出之咖啡除臭粒子與機能布料結合,因而使得機能服飾進一步具有除臭功能。除此之外,從咖啡粒中所提煉的油脂可作為PU塑料及高級精油的材料,亦可作為咖啡因洗髮精,具有活絡頭皮及柔順髮質的功能。透過以上對於原本走向產品生命終點的產品進行工序加值,不僅降低了終端處理成本,亦使得其再利用乃是升級回收(upgrade recycling)的特性,使得台灣中小企業透過循環經濟的模式提升於全球價值鏈的位階。
歸納而言,提升台灣中小企業於全球價值鏈之位階可改善中小企業之出口貢獻度,其發展策略可透過循環經濟的模式。台灣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業掌握此一趨勢下的發展利基,但仍未成為中小企業普遍的運作模式,政府部門可強化此一理念的宣導以及成功案例的知識擴散,在未來所推動的循環經濟政策上,則應加強構思中小企業提升全球價值鏈位階的策略方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