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水利事業之建設與對策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水利事業之建設與對策

莊朝榮  (2010/02/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2期》

水資源問題及挑戰

前中國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指出,中國水利面對三大難題,一是降水期不均,但修建水庫就可以應付;二是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長江以北地區占中國人口46%、中GDP44%,但水資源卻僅占中國19%,可望透過南水北調工程來緩解;三是總體水資源量不足,2004年人口計算,平均每名中國人民占水資源僅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只能以節約及環保用水的方法來應付。

目前中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110個。即使是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長江沿線,也26座城市嚴重缺水。水資源短缺問題不但是中國經濟社會永續發展中必須面對的挑戰,而且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除了水資源短缺之外,洪澇災害、河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水環境汙染、水土流失,以及地下水位下降所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包括沙塵暴,都是目前中國水利部門面臨的難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汙染嚴重和水生態失衡的多重壓力,治水的嚴峻形勢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

中國水資源基礎條件差,加上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浪費嚴重造成了目前日趨嚴重的水危機。中2004年萬GDP用水量為399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倍,是美國等先進國家8倍。前水利部長汪恕誠說,中國平均單位灌溉水糧食產量約為1公斤,而世界上先進水準的國家平均單位灌溉水糧食產量達2.5~3公斤。目前中國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35%,而英國、德國、法國、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家,節水灌溉面積比例都達到80%以上,顯然中國在水資源利用效率上有大幅改進的空間。

建設節水型社會刻不容緩

要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和用水嚴重浪費的現象,必須大力提倡節約用水,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社會,這是保障中國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2001年開始,甘肅省張掖市著手引進水權制度,成為中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試點。十一五時期,中國建100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原則上每個省區市都建設一到兩個試點,以帶動各地展開節水型社會的建設。目前,各地全面開展了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為核心的節水型社會建設,推行需水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據統計,2000年可比價格計算,中國每萬GDP的用水量從上世紀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2008年的271立方米,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0.35提高0.475,在農業連續大幅度增長的前提下,農業灌溉用水連30年實現零增長。

前中國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指出,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核心是制度的建設,發展自律式的節水模式。實施制度建設的途徑,汪恕誠重點提出明確用水權、制定用水權交易市場規則,實質內容包括建立用水權交易市場,並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中國水利部對未來國家水權管理制度亦作出了初步的規劃,水利部規劃計畫司副司長段紅東透露,未來五年將基本完成主要江河,尤其是北方缺水流域的省際水量分配方案,並深化水價改革。水利部將確定各省的用水權指標,建立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逐級確立初始水權,逐步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

水資源短缺節水型社會南水北調工程水權制度水利投資灌溉效率防汛抗旱氣候災害水利改革水資源管理制度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