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水利事業之建設與對策
莊朝榮 (2010/02/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2期》
水資源問題及挑戰
前中國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指出,中國水利面對三大難題,一是降水期不均,但修建水庫就可以應付;二是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長江以北地區占中國人口的46%、中國GDP的44%,但水資源卻僅占中國的19%,可望透過南水北調工程來緩解;三是總體水資源量不足,按2004年人口計算,平均每名中國人民占水資源僅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只能以節約及環保用水的方法來應付。
目前中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個。即使是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長江沿線,也有26座城市嚴重缺水。水資源短缺問題不但是中國經濟社會永續發展中必須面對的挑戰,而且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除了水資源短缺之外,洪澇災害、河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水環境汙染、水土流失,以及地下水位下降所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包括沙塵暴,都是目前中國水利部門面臨的難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汙染嚴重和水生態失衡的多重壓力,治水的嚴峻形勢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
中國水資源基礎條件差,加上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浪費嚴重造成了目前日趨嚴重的水危機。中國2004年萬元GDP用水量為399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倍,是美國等先進國家的8倍。前水利部長汪恕誠說,中國平均單位灌溉水糧食產量約為1公斤,而世界上先進水準的國家平均單位灌溉水糧食產量達到2.5~3公斤。目前中國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5%,而英國、德國、法國、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家,節水灌溉面積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顯然中國在水資源利用效率上有大幅改進的空間。
建設節水型社會刻不容緩
要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和用水嚴重浪費的現象,必須大力提倡節約用水,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社會,這是保障中國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從2001年開始,甘肅省張掖市著手引進水權制度,成為中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試點。十一五時期,中國建設100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原則上每個省區市都建設一到兩個試點,以帶動各地展開節水型社會的建設。目前,各地全面開展了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為核心的節水型社會建設,推行需水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據統計,按2000年可比價格計算,中國每萬元GDP的用水量從上世紀八○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08年的271立方米,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由0.35提高到0.475,在農業連續大幅度增長的前提下,農業灌溉用水連續30年實現零增長。
前中國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指出,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核心是制度的建設,發展自律式的節水模式。實施制度建設的途徑,汪恕誠重點提出明確用水權、制定用水權交易市場規則,實質內容包括建立用水權交易市場,並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中國水利部對未來國家水權管理制度亦作出了初步的規劃,水利部規劃計畫司副司長段紅東透露,未來五年將基本完成主要江河,尤其是北方缺水流域的省際水量分配方案,並深化水價改革。水利部將確定各省的用水權指標,建立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逐級確立初始水權,逐步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
水資源短缺、節水型社會、南水北調工程、水權制度、水利投資、灌溉效率、防汛抗旱、氣候災害、水利改革、水資源管理制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