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接軌世界啟動淨零戰略的關鍵重點議題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接軌世界啟動淨零戰略的關鍵重點議題

戴彗紋  (2023/07/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7期》

歐盟的氣候目標迫使企業更積極減碳,推出「碳邊境調整機制」上場,而美國也提出「清淨競爭法案」草案,將於2024年開始徵收碳稅。台灣長期為品牌商服務,並以出口導向為主,將面臨碳成本的問題,而觀察全球碳定價趨勢,我國以「碳費」與「碳權交易所」先行,惟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下,需要更多跨部會協調,希冀政府在推動淨零策略時,能揭露更多資訊及公開討論機制,並可借鏡英國、瑞典淨零戰略,及蘇格蘭公正轉型,為我國企業提供適當校準的轉型資源。

 

根據NET ZERO TRACKER數據顯示,全球已有148國宣示要達到淨零排放,從源頭減碳被視為最有效的解方,國際產業供應鏈對減碳要求持續增加,各國在巴黎協定架構下,紛紛提出因應氣候變遷作為,積極開展減緩(Mitigation,注1)、調適(Adaptation,注2)、減碳技術、綠色金融、能力建構、公正轉型等工作,並承諾將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台灣身為全球經濟活動重要成員,須立即因應此一挑戰。台灣地狹人稠,能源需求多依賴進口,加之電網獨立,經濟上亦以能源密集之製造業為主,使得淨零轉型有更多的挑戰。

2021422日世界地球日上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並在20223月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以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並期盼在不同關鍵里程碑下,促進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確保公平與銜接過渡時期。

從瑞典的政策經驗來看,政府提出明確的「無石化國」經濟邏輯(economic rationale)形成共識滿足國內能源需求和維持出口產業競爭力、透過政策工具組合達成2020目標、確立氣候政策架構、政府扮演軟性指導角色和有轉型意願的企業共創無石化轉型路徑圖及策略,這些都是協助達成淨零目標的重要政策支持。

國發會也因應2050淨零目標提出12項關鍵戰略行動方案,編列了接近新台幣5,000萬元與能源相關的預算,投入包括:再生能源及氫能、電網及儲能、低碳及負碳技術等。然而,氫能、低碳及負碳技術,其應用在台灣都仍是非常早期的階段,短期很難期待能有所成果,單單仰賴再生能源的投資、電網及儲能的改善是否足以協助台灣面對碳邊境稅壓力下的出口競爭力呢?再者,除了氫能外,加速現有燃煤及天然氣機組的碳回收機制等其他替代方案,是否有機會加速為台灣產業界更早提供低碳或無碳能源的機會?

氣候變遷不僅是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需要積極應對主管機關的要求,並且已是資本市場中的重要商業議題,本文將討論如何建立企業碳排決策內生化的機制,協助企業能有效推動減碳並投入低碳發展和綠色投資,以達成目標。

淨零戰略碳邊境稅碳費政策氣候變遷法碳權交易低碳技術綠色融資企業減碳國際碳定價供應鏈管理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