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APEC糧食安全的發展與我國的挑戰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APEC糧食安全的發展與我國的挑戰

邱奕宏  (2012/06/12)    《台經月刊第35卷第6期》

近年來,由於農業產品價格巨幅波動、糧食需求大幅增加、糧食消費型態改變、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的衝擊及天然資源供給減少等因素,使得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成為目前國際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2009年全球營養不良的人數首度超過十億人。全球人口在2050年將達到91億人,糧食生產則必須增加70%以滿足該一需求。此外,氣候變遷也對糧食生產造成諸多負面衝擊,並導致農作歉收及耕地減少等現象(注1)。面對這些糧食安全的艱鉅挑戰,目前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20國集團(G20)及亞太經合會議(APEC)等,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議題,並將其視為一項亟待國際合作來解決的全球性課題。

糧食安全牽涉的議題廣泛複雜,作為促進亞太貿易與投資的主要機制,APEC向來關注亞太區域糧食安全的發展。受到2007~2008年的世界糧價高漲的影響,於2010年10月在日本新潟(Niigata, Japan)首次召開糧食安全部長會議,並發表「APEC糧食安全新潟宣言」(Niigata Declaration on APEC Food Security),以闡明APEC糧食安全的藍圖、遠景及行動計畫(Action Plan),因而成為糧食安全議題的重要分水嶺。

嗣後,糧食安全持續成為APEC的重點。糧食安全行動計畫不僅在APEC各會員體的努力下持續落實,2012年APEC主事國俄羅斯亦將糧食安全列入四大優先重點之一,這些事例突顯糧食安全儼然成為APEC各會員體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受到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的影響,我國糧食自給率逐年降低,因而也使得糧食安全對依賴糧食進口的我國格外重要。

本文欲透過國際間對糧食安全的討論,闡明此議題的複雜與多樣。其次,經由對糧食安全發展的分析,本文將說明APEC糧食安全的概念與具體作為。此外,亦將對2012年俄羅斯所提之糧食安全議題進行評析,結論則針對我國所面臨的挑戰提出幾點看法。


糧食安全的意義與爭辯

由於糧食安全牽涉層面至為廣泛及複雜,因此其定義也隨著各組織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目前國際上多採用1996年世界糧食高峰會(World Food Summit)對糧食安全的定義:「當所有人在任何時刻皆能獲得充足、安全及富有營養的食物,以維持健康與積極的生活。」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糧食安全存在於,「當所有人於任何時刻在物質、社會與經濟上,皆能接近充足、安全及營養的食物,以滿足維持積極與健康生活的日常需求與飲食偏好(注2)。」APEC在糧食安全的定義上,基本上採取前述FAO的定義(注3)。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糧食安全包含三大支柱(注4):

1.食物可得性(food availability):在一貫基礎上可獲得食物的充足數量。

2.食物取得性(food access):有充分資源獲得適當食物以滿足營養的飲食。

3.食物使用性(food use):基於基本營養、健康及適當水分與衛生知識的適當使用。

與前述FAO略有差異,APEC認為糧食安全包含四項要素:可得性(availability)、接近性(accessibility)、利用性(utilization)及穩定性(stability)。APEC認為充分糧食的可得性是消費者依其購買力來取得糧食的前提。糧食安全必須在所有層面中實踐,包含個人、家戶及國內、區域與全球層級。此外,APEC也強調,各經濟體達成糧食安全的途徑,將依各經濟體發展程度與其在糧食貿易的地位而有所不同,但糧食安全為APEC所有經濟體的共同關切,因為糧食是人類生存的絕對要素(注5)。

糧食安全APEC新潟宣言農業投資氣候變遷食品安全區域貿易糧價波動農業創新弱勢團體糧食儲備機制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