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觀點】「都市更新」可以防災、促經濟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6/04/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4期》
農曆過年前夕,美濃發生規模6.4大地震,然而出乎預料地卻是台南傳出重大的災情,這是為什麼?各界紛紛將矛頭指向「土壤液化」(soil liquefaction)及「施工品質低落」。
什麼是「土壤液化」?是指土壤在外力的作用下,讓原本在深層土壤的水分被擠壓到表層,表層固態的土壤變成液體的狀況。簡單來說,就是土地受到外力衝擊,從原本的固體狀態變為液化,失去原有的承載力,造成建築物損毀、倒塌、下陷。
為何土壤液化如此可怕?在沒發生地震前,液化土壤地區的土地強度還是很高,甚至可以蓋房子,但只要遇到強震,恐怕一瞬間就下陷了。也就是說,可能有許多的民眾住在土壤液化地區而完全不知,也是為什麼「土壤液化」成為各界重視焦點。
除了土壤液化問題,施工品質也是討論重點。這次的維冠大樓倒塌後,不難發現許多不應該支離破碎的位置都呈現粉碎狀、鋼筋受到的握裹程度也恐有不足,除了鋼筋的綁匝問題之外,更糟糕的就是混凝土的品質也有問題。一般來說,從混凝土預拌廠出貨的混凝土,品質多半不會偏差太遠,甚至會比設計強度高一些,但是到了現場要灌漿時,許多泵送工人貪圖方便,會偷偷加水,讓混凝土變稀更好泵送。
然而,加水稀釋會讓混凝土的強度和均勻之特性喪失,使得緻密度不足,雨水和有害物質容易滲入或析出,輕則造成房屋漏水、龜裂、壁癌,嚴重者甚至讓房屋減損耐震而倒塌,然而這卻是過去一般住宅建案的常態。
事實上,關於此點,在20年前工程界已經引入高性能混凝土及相關工法,確保混凝土品質大幅提升、減少屋主在建物生命週期中的修繕花費,而且大幅提升了住宅的安全性。不過20年以上的老房子都是用過去的工法所建,隨著使用時間的拉長,恐怕這些舊屋的耐震度都有問題。
面對這些危機,政府目前的因應措施是設立預警系統長期監測,公布全台土壤液化情況,讓民眾事先了解預防;以及集合地質、工程專業人員成立全國土地改善專案小組,由政府主動逐步改善。
我們肯定政府用心,但這些措施只是應急的對策,無法完全保障人民的居住安全,結合預警系統的「都市更新」政策,才是政府應該多努力的方向。進一步說明如下:
1.都更可以解決「土壤液化」威脅
因為土壤液化土質的補強及補救技術相當專業,通常要先了解地下水文資料、辦理地質鑽探,甚至做土壓力分析和動態分析等,才能有效的改善,必須由專業團隊來執行,所費不貲,有些土壤液化嚴重的地區,改善的費用恐怕會比全村遷移還來得多。因此,在通盤了解全國土壤液化的情況後,政府應該結合都市更新及國土規劃,優先將高危險地區的居民搬遷至安全地區,同時改善土質,從根源降低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
2.都更要結合防災
其實與20年以上的老舊建物相比,任何一種都市更新都可以稱之為「防災型都更」,因為更新重建後的新建築,不論是耐震程度或防火的效果,均較更新前的老舊建物來得佳。台灣有許多老舊的建築事實上都已超過使用年限根據,如果政府能配合法規設計,要求都更的建案達到一定的安全標準,勢必會大幅提升人民的居住安全,都市更新的落實迫在眉睫。
都市更新、防災型都更、土壤液化、耐震建築、施工品質、容積獎勵、老屋重建、公共建設投資、房市發展、經濟成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