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面對國際競爭變局下的努力——韓國的經貿整合戰略與產業因應政策
滕人傑 (2015/02/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2期》
韓國追求經貿整合的進程
回顧2014年,關於亞太區域經貿整合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正式啟動。作為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成員國之一,韓國總統朴槿惠利用2014年11月中國舉辦APEC第22屆年會暨領袖會議之便,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一同在北京正式宣布中韓FTA實質性談判結束。並在兩國領導人見證下,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與中國商務部部長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署結束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會議紀要。根據這份紀要,兩國將在2014年底前完成剩餘的技術問題談判,並於2015年正式簽署中韓FTA。
近年來,韓國與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一同構築經貿整合的步伐,隨著中韓FTA將於2015年正式上路,更加引起國內外輿論及媒體的關切。到2014年為止,韓國已經完成簽署的FTA達到八項,其中包括美國、歐盟、東協以及印度等重要且龐大的市場,這些貿易國或地區對韓貿易額占韓國貿易總額的比重,已可達35.3%。除了上述已簽署的FTA之外,從2013年到2014年底,韓國已分別與加拿大、中國、紐西蘭及越南完成了FTA的實質性談判,同時正積極與墨西哥、澳洲、南美共同市場、南非關稅同盟、俄羅斯以及日本等全球重要市場,共同研究與評估FTA當中。
從近年來積極透過雙邊FTA整合國際經貿版圖的做法來看,韓國似乎仍以貿易自由化促進國內出口作為該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策略。然而,國內知名經濟學家朱敬一已指出,自由化、國際化只是達成產業良性競爭與創新發展的市場手段,而非最終目的。若沒有明確的政策目標與發展方向,可能導致國內產業競爭力不足。如此在自由化與國際化的環境下,一樣無法提振經濟,反而可能加速國內產業的空洞化。因此,韓國過去十年來雖然四處洽簽FTA,但也應該同時搭配適當且成功的產業政策,以扶植國內產業並使出口競爭力提高,兩者相輔相成方能克竟全功。
經貿整合下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及韓國的因應之道
韓國致力於追求經貿自由化的做法,與追求經濟成長的總目標是否完全沒有矛盾?根據天下雜誌分析亞洲各國經濟情勢(注1),2014年韓國經濟的復甦力道開高走低,經濟成長率從第一季的3.9%一路下滑到第三季的3.2%,主要的癥結就在於手機、石化等韓國歷年以來的主力出口產品,正遭到中國同業競爭者的挑戰。
而天下雜誌針對中韓FTA的議題專訪韓國經濟通商大使,也是韓國一系列FTA政策幕後推手的朴泰鎬指出,中韓FTA的簽署雖然是韓國2015年最重要的對外經貿工作之一,但以目前所知的內容來看,中韓FTA的自由化深度與速度並沒有達到當初預期的目標。原因就是中韓雙方都有各自需要保護的敏感產業,例如韓國的中小企業、農業,以及中國的汽車及零組件、鋼鐵、機械及面板等產業。以降稅時程最長達到20年的情況來看,中韓FTA產生實質效益的期間也會拉長。同時中國為確保國內產業在自身市場的占有率,韓國也無法全數產業皆享有關稅降低的好處。根據一項對韓國企業調查結果顯示,針對透過中韓FTA取得明顯出口優勢方面,造船、機械設備以及家電業產業態度仍較保守(注2)。
因此,中韓FTA與其說是韓國追求東亞經貿整合的一項重大勝利,更不如說是韓國希望透過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藉此取得制衡北韓的安全保障,並在未來針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以及中日韓三國FTA,為本國爭取更有利位置所進行的一項多重戰略的投資。
中韓FTA、創意經濟、經貿整合、四角貿易、紅色供應鏈、World Class 300、中堅企業、產業升級、自由化戰略、國際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