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九五”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及趨勢
胡雲華 (作者為浦東行政學院經濟教研室助理研究員) (2007/03/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3期》
中國產業結構演進狀況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的狀況一般是由三大產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貢獻率及從業人數所占比重等重要指標作為參考的,以下表1~表3是根據相關資料整理而成。
表1 1995年~2005年大陸產業結構調整情況
表2 各產業對GDP貢獻率情況(各產業增加值與GDP增量之比)
表3 各產業從業人數比例構成情況
從表1~表3可以看出,中國產業結構演進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徵:
(一)中國三次產業結構變化基本符合世界範圍的產業結構演變規律
“庫茲涅茨法則”和“錢納裏標準產業模型”都指出,產業結構的變動遵循一定的規律。即產業結構從低級到高級演變,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995以來,中國產業結構呈現快速從低級化向高級化的演進。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從1996年的19.5%下降至2005年的12.5%,而第三產業的所占比重則從33.0%升至47.3%。根據錢納裏的“典型結構”分析,總體而言,中國目前的產業結構狀態屬於較低收入國家的產業結構形態,但第二產業的收入比重明顯高於一般低收入國家的這一比重,甚至高於一些高收入發達國家的這一比重,而第三產業的收入比重則明顯低於一般低收入國家的這一水準。綜合看來,中國正進入了工業化中期的快速發展階段。
(二)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當前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當中,近3/4來自重製造業,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特點十分明顯。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帶來了較高的工業增長率和重要工業產品的大幅增長。2001年至2004年,中國工業增長率年均為10.7%。2004年與2000年相比,粗鋼產量增加14,430萬噸,增長1.12倍;成品鋼材增加16,577萬噸,增長1.26倍;水泥增加37,300萬噸,增長62%;原煤增加9.56億噸,增長95.6%;發電量增加8,314億千瓦小時,增長61.3%;汽車增加300.4萬輛,增長1.45倍(注1)。與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相“匹配”,中國經濟結構悄然變化,以重化工和資訊為代表的產業,已經取代了傳統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
(三)中國產業結構存在非均衡性
目前產業結構存在的失衡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三大產業之間比例不合理
第一產業比重偏高,高於同等收入水準國家;第二產業比重明顯偏高,不僅高於同等收入水準國家,而且高於工業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大大低於同等收入水準國家和發達國家。2005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3%,而2001年世界平均水準是67.9%,低收入國家平均水準是48.5%,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準是54.2%,美國是75.3%,印度是51.2%,差距十分明顯(注2)。這種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影響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導致整體經濟效益低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強。
2.各產業內部存在發展的不平衡
各產業內部存在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業的基礎薄弱,農業生產的效益比較低,結構升級緩慢,增長不穩;其次,基礎工業與加工工業增長不協調。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急於追求高速的經濟增長,因此實現產業政策的傾斜,偏重發展一般加工工業,導致產業結構的虛高度化,出口產業結構也以加工貿易產業和輕紡產業為主,出口增長主要靠數量擴張。再次,為生產服務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出現“短腿”現象。第三產業中的諮詢、技術服務、風險投資服務等業務的產生,是以第二產業的高級化為前提條件的。而總體產業水準目前發展仍停留在低技術、低水準上,第三產業的需求市場難以形成高層次、大規模的發展。
中國產業結構、產業調整、結構升級、現代服務業、新型工業化、自主創新、三次產業、技術創新、重化工業、經濟增長方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