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產業生態系起源與發展模式
譚中岳 (2023/11/10)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1期》
商業生態系的概念自1993年初次被提起後,逐漸受到產業的重視。隨著不同領域的科技在不同的產業間應用,新穎技術和既有營運模式相互衝擊,激盪出不同以往的商業模式,以創造更大利益為目標,使各成員彼此互惠。本文從產業生態系起源與特性,探討其定義、三大演進階段及三大重點角色等發展模式,並分析生態系發展類型以歸類不同樣態屬性,最後透過Dimitra公司案例解析實際發展做法。
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不同領域的科技交互運用,創造出許多新事業或新市場,產業與產業間的區隔性因異業結合下逐漸模糊。在面對科技間和產業間疆界漸不存在的發展情況下,企業不易以一己之力在企業內部完成新產品開發所需之技術元件及上市,因此需要與外部合作,自外部引進資源、技術或服務,完成創新產品的開發,近年來也促進了產業生態系如火如荼的發展。
本文將從產業生態系起源與特性,探討其定義、三大演進階段及三大重點角色等發展模式,並進一步分析生態系發展類型以歸類不同樣態屬性,最後帶入個案以解析實際發展做法。
將學理上的生態系角色依我國產業發展情況,基石者為價值整合者,能維持生態系成員間共生共榮關係;利基者創造價值效益與創新,促進生態系之成長;促進者可藉由政策、法規及資源整合支援,協助生態系強化關鍵能耐。
產業生態系起源與發展模式
在商業模式的發展中,企業的營運會經由產業上下游不同企業組成,連結成供應鏈,除了產品原料的供應外,也需要進行管理,以確保能有充足的原料進行產品的生產。然而,隨著產業的快速變化,需要更有靈活的產品開發策略跨域合作,藉由不同的產業交流,整合廠商核心能量,以開創出不同既往的產品。
(一)產業生態系定義探討
1993年美國學者James F. Moore針對Wal-Mart的演變提出商業生態系(Business Ecosystem)的概念,並發表了「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論文,將商業生態系定義為「不要把企業視為單一產業的一員,要視為橫跨多種產業的生態系成員之一;企業圍繞著一個創新的核心如想法、產品或服務,並在一個商業生態系統內,共同演化出各項能力」。在此核心概念下,Moore陸續完善商業生態系的內涵及提出生態系發展之相關特徵,指出生態系的發展著重於生態系內成員的共同演化使得生態系均衡發展。在2009年Li所發表的論文中,亦指出商業生態系轉化為實際的商業運行策略,其具備三個特徵:(1)從單一廠商合作轉變為系統性的合作策略,也就是共生關係(Symbiosis);(2)從產品面向的競爭轉變為平台型(Platform)的競爭;(3)從單一公司的成長轉變化為生態系成員共同進化(Co-Evolution)。
產業生態系、商業模式、跨域合作、基石者、利基者、促進者、共生發展、創新技術、價值共創、競爭力提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