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特別報導】2015~2016年台灣經濟景氣回顧與展望
孫明德 (2016/01/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期》
回顧
由於國際油價在2014年下半年大跌,有利於全球先進經濟體如歐、美、日經濟表現,各界也預期這將有利於台灣出口擴張及內需成長。不料,油價下跌的結果卻讓台灣「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只出口貿易數據受產品價格大跌影響,2015年4月起多月呈現兩位數下滑,內需消費未因交通支出減少而擴張,甚至在第三季也由溫轉冷,增添了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讓台灣經濟再度陷入預測與實際「開高走低」的窘況,前三季經濟成長率由4.04%、0.57%,降至-0.63%,全年陷入「保一」挑戰。以下就2015年台灣經濟數據進行回顧分析,並結合IMF等國際預測機構對2016年經濟展望,對2016年國內經濟情勢加以預測,並分析可能影響此一結果的不確定因素。
(一)貿易情勢
在台灣各項數據中,2015年最出乎意料的首推貿易,由於國際油價及原物料價格大跌,使得台灣出、進口金額大受影響,累計1~10月出口金額較2014年同期衰退9.6%,進口則大減16.8%,讓實體經濟面臨挑戰。就出口產品項目及地區別加以分析,可以看出表現較差者以能資源及原物料相關地區及產品為主。例如:2015年1~10月台灣出口礦產品、化學品、塑橡膠以及基本金屬產品,分別較上年同期減少了42.2%、17.0%、12.2%及11.7%,出口國家及地區則以俄羅斯、巴西及印度等金磚三國衰退19.9%最高,其次為中東之13.9%及東協六國之13.8%。此外,占台灣出口比重達1/3的電子產品在2015年1~10月也衰退3.3%,其原因可能是由於電子產品創新在2015年已遭逢瓶頸,買氣不如往年理想,使得電子零組件銷售也無法持續擴張。
在進口部分,由於出口表現不佳影響了衍生需求,加上原物料價格大跌,讓農工原料在2015年1~10月進口減少了22.6%,原本在1~5月進口呈現衰退之資本設備成長率在6~8月上揚,1~10月累計較2014年衰退1.7%,消費品則仍有4.7%成長。不過,若進一步探討扣除油價所造成的影響,台灣出、進口是否確實衰退?無論出口或進口,其金額或數量指數成長率在2014年前三季都相差不大,但自油價下跌後,兩者便開始呈現差距,特別是數量指數的減幅低於金額的減幅。例如在2015年1~10月,台灣出口金額較上年同期減少9.6%,但同時期數量指數卻僅減少4.2%,進口部分差距更大,1~10月金額年減率高達16.8%,數量指數卻與2014年同期近乎持平,由此可以看出,台灣貿易表現受到本波油價大跌影響甚巨(圖1)。
圖1 台灣出進口金額與數量指數年增率
(二)生產與投資
由於貿易數據惡化,也影響了台灣廠商的生產表現與投資信心,累計2015年1~10月工業生產較2014年同期減少0.84%;製造業減少0.56%。單就10月數據而言,單月工業生產指數較2014年10月減少6.15%,減幅為2015年以來最大;製造業指數減少6.35%。其中因國際景氣走弱導致鋼品、電子產品、機械產品需求下滑,加上國際競爭激烈,積體電路、液晶面板、金屬、電腦電子產品、機械等均衰退超過雙位數。另在投資部分,在台灣經濟結構中,民間投資成長率不僅直接影響經濟成長,也帶動就業及民間消費,更是後期貿易表現的領先指標,而這項數據也能由進口資本設備加以觀察。在2014年前三季,進口資本設備都有明顯成長,使得當年度內需及外貿都有較佳表現。不過,2015年2~5月進口資本設備年增率大幅下滑,便直接衝擊第二及第三季台灣經濟表現,直到6月起方有所好轉,不過9月進口資本設備又再度下跌,投資信心仍未見恢復。
台灣經濟、出口衰退、內需疲弱、國際油價、全球貿易、投資信心、美國升息、中國經濟、總統大選、政策變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