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入世以來金融環境的改革與發展
李庭輝 ‧ 劉世安 (作者分別為上海市浦東新區綜合經濟研究所所長及 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助理)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自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至今,金融業發展進入了入世開放的五年(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過渡期。在這一過渡期中,為了適應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需要,中國加快了改革創新的步伐,金融運行環境逐步優化,並建立了較為健全的金融機構體系。截至2004年底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34,264家(其中中資銀行業機構33,833家,外資銀行業機構431家,還有遍布城鄉的郵政儲蓄機構),證券業金融機構472家,保險業機構111,317家,2004年底金融業總資產達41.28萬家。
國民經濟健全運行,金融運行宏觀環境逐步改善
入世以來的四年中,中國宏觀經濟始終保持健全運行的態勢,國民經濟沿著成長週期的上升軌道穩健前行,年均成長率在8%以上(根據初步統計“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年均成長率為8.8%),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儘管在這期間遇到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和出現局部(汽車、鋼鐵、房地產等)經濟過熱的情況,但中央政府採取果斷措施抑制了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全因素,使國民經濟保持了健全穩步發展的態勢,提前實現了“十五”發展目標,200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6萬億元,財政收入將突破3萬億元。國民經濟的健全穩定發展,為金融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使金融業得以在寬鬆的經濟環境下運行與發展。
金融市場體系逐步完善
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是金融運行發展的基本條件與載體。中國自20世紀八○年代開始著手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首先從貨幣市場建設開始,先後發展了同業拆借市場、票據市場和國債市場。同期,隨著國債的恢復發行,資本市場的建設也開始起步。1991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1992年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建立,1997年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建立,是資本市場發展建設的重要舉措。1994年推行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實現匯率並軌,形成以市場匯率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建立了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
2001年以來,各類金融市場發展明顯加速,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市場基礎建設不斷增強,交易和監管機制不斷完善。2002年10月黃金交易所在上海正式開業,標誌著在中國黃金市場的建立與運行。2004年1月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了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要求。至此已基本形成了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共存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為金融業的運行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市場環境。
中國金融改革、入世影響、金融市場建設、銀行業開放、證券法修訂、保險市場開放、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基礎設施、國際競爭力、金融法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