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正視兩性落差問題與我國在全球的總表現
陳子穎 (2007/12/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2期》
兩性隨著先天生理上的不一樣,自然在社會中具備有不同的功能,因而也享有不同的地位與待遇,然而,在人為因素的影響之下,性別的強勢與弱勢被放大,尤其是在風俗文化保守的國家社會中,兩性角色失衡使得女性被剝奪了許多應該享有的權利,這樣的不平等不僅是女性權益受損的問題,同時也影響了全球的社會文化、宗教信仰、國家發展、人民所得等不同的面向。女性的權力地位,在性別意識抬頭的情形之下,被認為是應當檢測的,然而,每個國家的風俗文化不一、資源取得多寡不一、發展程度也不一,如單單比較各個國家的女性地位,恐怕有失公平,而性別落差(Gender Gap)的量測,則能夠客觀反應各國兩性地位情形的方法之一。
全球性別落差指標(Global Gender Gap Index)
為因應全球社會對於兩性平權之推動,世界經濟論壇(WEF)與哈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合作,在2006年發展全球性別落差指標(Global Gender Gap Index,簡稱GG Index),利用各國可得的統計數據,檢測全球120餘國在經濟參與及機會(Economic Participation and Opportunity)、教育程度(Education Attainment)、政治參與程度(Political Empowerment)、健康與生存(Health and Survival)等四個次指標(sub-index),並依最後得出之兩性落差總指數排名。
GG Index的作者強調,此指標是設計來檢測各個國家中兩性資源分配與機會之落差,而非各個國家中兩性可獲取資源與機會的實際程度;此指標檢測各國在人為因素影響下的兩性地位與待遇的落差程度,並以此作為排名之依據,而非僅以女性擁有權力的程度排序;指標設立的目標聚焦於兩性落差是否減少,而非女性是否為贏家。
全球性別落差現況
GG Index的四個次指標項下各設有數個變項(variables),每個變項的計算方式是以女性人數(或比率)除以男性人數(或比率),得出的女男比例再乘以加權分數,即為各變項之指數,屬同個次指標的變項指數相加後成為該次指標之指數,四個次指標指數的平均即為該國兩性落差總指數,並依此進行排名。次指標指數及總指數皆位在0至1間,數值越接近0表示兩性落差越大,越接近1表示兩性落差越小,根據2007年GG Index的分析,全球性別落差現況如下:
(一)以四個次指標為分類來看
從四個次指標為分類而言,全球兩性在健康程度以及教育程度上,沒有太大的落差,兩個次指標指數分別為0.96及0.92,顯示全球兩性的健康及教育程度近乎相當;然而,在經濟與政治參與度上,卻顯示兩性有極大的差距,經濟參與度指數為0.58,政治參與度指數更僅有0.14(請參考表3『全球平均』欄位)。
(二)以區域為分類來看
大洋洲是全球性別落差最小的地區,西歐與北美地區分屬第二及第三,並且其性別落差平均總指數皆在0.7以上;而兩性落差程度最大的區域在中東及北非地區,性別落差平均總指數為0.58,而我國位處的亞洲則為全球倒數第二名的區域,平均總指數為0.63。
(三)以收入高低來看
收入高低與兩性落差並無顯著相關,高收入國家的兩性落差程度並非一定較小,如日本、韓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雖然人民所得高,但是兩性差距程度卻大於如越南、肯亞等低收入國家;但大部分低收入國家的兩性落差程度是較大的,性別落差總指數排名倒數10名的國家中,有一半都是低收入國家。
性別落差、全球性別落差指標、兩性平權、女性政治參與、經濟機會、教育程度、政策支持、性別統計、社會平等、勞動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