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日本對FTAAP所可能採取的立場及態度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日本對FTAAP所可能採取的立場及態度

范凱云 ‧ 李玲瑜  (2006/12/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2期》

日本參與「亞太」及「亞洲」經濟整合

日本可說是推動「亞太經濟整合」的先驅。在1965年,日本一橋大學教授小島清與栗本弘提出了由美、加、日、澳、新等太平洋發達五國組成「太平洋自由貿易區(PAFTA)的構思。受到此概念的啟發,日本前外相三木武夫亦在其對外政策內容中加上了「太平洋合作」的相關內容。小島清和大來佐武郎等日本學者則受日本政府之委託,1968年邀請外國學者召開了首次「太平洋貿易與發展會議(PAFTAD)。其後,太平洋發達國家合作設想逐漸為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環太平洋經濟合作」構想所取代。然而由於美國的反對,上述的構想最後都無疾而終。

推動亞太區域整合未果的日本,往後的發展的重點轉向「亞洲」。日本在1988年建立「亞洲網(Asian Network)」,其後1995年東協邀集日、中、韓共同籌劃第一屆「亞歐會(Asia-Europe Meeting ,ASEM)」而成為日後東協加三的基礎。在東協與中國簽訂「東協與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後,日本不願意讓中國獨ASEAN市場,2002年也提議要強化和東協的經濟合作。同11月,雙方共同發表要建立全面性的經濟夥伴關係2003年,東協與日本簽署「東協與日本全面性經濟夥伴關係架(Framework for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between ASEAN and Japan)」協定,正式揭開東協加日本自由貿易協定的序幕2005年日本與東協正式啟動「東協-日本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談判,並期待2007年之前完成談判工作。

2005年舉行東亞峰會之前,中國崛起的聲浪讓外界皆認為中國將扮演區域整合主導者的角色,而日本為了不讓中國坐大,引進印度、紐西蘭以及澳洲平衡中國的勢力。就在東亞高峰會前夕,外務省又放出消息表示,將設立1億美元的「東協綜合支援基金」以強化與東協之間的關係,也積極遊說各國建立東亞共同體,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是卻也展現出日本欲主導東亞發展的積極性格。早在(2006)4月開始醞釀8月時前經濟產業大臣二階俊博在東協部長會議中建議建立將印、紐、澳包括在內的「東亞經濟合作協定」,然而也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

六~七年代亞太經濟整合觸礁,年代轉向東亞經濟整合,卻又遭遇到許多挫折與挑戰。今11月美國提案建立「亞太自由貿易(FTAAP)」,又成為一個十字路口,日本究竟是傾向走上「亞太經濟整合」的回頭路,還是繼續在亞洲區域整合中闖出一片天,便是本文所欲探討的核心議題。以下,本文將從貿易、日FTA戰略以及政治發展的脈絡,來分析日本FTAAP可能採取的態度。

 

日本FTAAP的態度分析

(一)貿易面

從貿易效果來看,FTAAP為日本所增加的利潤相當有限,因為實質FTAAP和東亞經濟合作協定不重疊的亞太成員當中,除了美國之外,其餘國家(例如:祕魯、加拿大、墨西哥、俄羅斯)與日本的貿易量都過低,能為日本增加的貿易效果有限,但若要擴大到與這些國家一起FTA,所必須要付出的交易成本又更高。

日本如果要建立FTAAP,也將面臨農業的困境。從烏拉圭回合談判到杜哈回合來看,日本所參與G10集團在「農業」方面的態度都最為保守,主要是因為這些發達國家都透過高關稅,亦或高額補貼的方式保護國內的農業。在農業之中,日本最堅持的莫過於穀物類(尤其是稻米),然而從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所公布的統計資料來看2004年日本穀物進6,680億日圓,其中美國4,260億日圓、澳洲760億日圓、加拿大480億日圓,光這三國就已經占了日本穀類進口82%,如果與這些國家開放,日本的農業政策將會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日本FTAAP亞太自由貿易區經濟整合東協加三貿易策略農業政策政治發展美日關係中美關係經濟外交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