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構築低碳社會的願景
郎若帆 (2009/1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1期》
近年來,連串的天然重大災害諸如海嘯、風災、水災、乾旱,迫使人們不得不面對氣候變遷的現實,各國政府亦不得不相應調整能源與環境政策,以減輕溫室氣體排放量急速成長的壓力。
IPCC在2007年的報告提出,未來數十年世界各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將持續成長,若國際社會袖手未提出任何作為以抑制其排放量,至2100年地球溫度將上升6℃,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將達750ppm。這種可怕情境的模擬震撼了世界各國,是以達成在維持經濟、環境與能源三面向平衡原則下,2050年時大氣溫度僅能上升2℃之共識,要達成此目標,2050年時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降至2000年的50%,是以世界各國各區域與各能源應用部門,均積極進行低碳能源規劃行動。其中英國領頭於2003年規劃之能源白皮書,宣布在2050年前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較現今水準大幅降低60%,一舉宣示其建構低碳經濟和朝向低碳社會發展的目標。如此一來帶動日本、加拿大、紐西蘭及歐盟各國紛紛跟進,「低碳社會」的概念遂逐漸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與群起效尤。
低碳社會的目標已獲國際認同
何謂「低碳社會」?依據日本與英國合作計畫中對於「低碳社會」提出其定義為:(1)社會中實行以永續發展為原則的行動方案,並確保符合各族群發展之需要;(2)可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使溫室氣體濃度穩定於不致危害氣候系統之水準,可為全球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之目標提供正面效益;(3)使用低碳能源及低碳生產技術,提升能源使用效率;(4)採行符合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消費行為與生活模式。
「低碳社會」的目標在國際社會中已獲得認同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最佳途徑,因此各國紛紛採行建構適合自有國情及各部門的行動方案,並透過各種模型計算模擬各行動方案所能達成之情境。一時之間,國際社會間紛紛冒出各種低碳社會的行動方案,短時間內卻也難窺其成效,其中最為積極者當數英國和日本。
英國透過模型試算評估各部門CO2減量貢獻
英國為達成低碳社會情境目標,提供低碳能源發展的決策資訊,也利用模型模擬基準情境及碳排放限制情境,分析各種情境下能源技術選項及成本,且為達成低碳能源政策面臨之挑戰除持續降低CO2排放量外,要如何確保其使用能源為清潔能源,並保證能源供應安全及成本低廉,仍能維持英國產業之競爭力方為重要課題。而英國透過模型試算模擬,評估各部門別CO2減量貢獻,以電廠採用低碳或無碳能源轉換與採用CCS技術占66.7%為最高,其次為運輸部門採用替代燃料車輛占17.6%。單項減量措施中則以IGCC+CCS技術的應用減量效果最佳,占31.5%;其次為核能之使用,占27.8%,再次為混合動力車之11.7%(圖1)。
低碳社會、碳稅立法、節能減碳、能源效率、部門減量潛力、再生能源政策、氣候變遷因應、碳捕捉技術、國際節能戰略、永續能源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