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另類影視國度
蔡靜怡 (2005/12/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2期》
印度是一個地方文化色彩濃厚、語言多元及擁有龐大文化資產的國家,很難想像這樣經濟發展程度為開發中的國家,在視聽服務業的成績單卻相當亮眼,特別是電影工業可以說媲美好萊塢。印度電影年產近千部,為亞洲第一部電影的發源地,更是全球電影產量最多的國家。人口眾多本身就足以量取勝,光是內需市場平均每人一年要看50部電影,造就印度電影工業的發展。本文將探討印度視聽產業結構、印度政府對於視聽產業的政策為何?這樣的另類影視帝國,呈現在WTO視聽服務貿易談判,會激盪出怎樣的火花?藉以回答,為何從亞洲崛起的印度視聽產業能在其他視聽大國(例如美國及歐盟)的夾縫中求生存。
印度視聽產業結構
視聽產業是印度最快速成長的產業之一,同時也是全球電影產量最多的國家。以下主要介紹印度電視、廣播與電影產業的結構:
(一)廣電業
廣播及電視對印度這樣一個識字率不高,土地遼闊,蘊含豐富多元文化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Doordarshan為公營的廣電服務業者,其他則是私人及外資組成的廣電服務業者。而兩者的功能及職責是相當不同的,Doordarshan被賦予較多的社會責任,許多的措施不能只單以營利為目的,也須考量小眾或是弱勢族群的權利。當然,主要原因在於Doordarshan極大部分的經費來源為政府補助,其規模遍布全國性、區域性及地區性,全國性的節目性質為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功能,區域性及地區性的節目取向,則較偏重當地的資訊,而Doordarshan只是單純提供廣播電視的播放服務。
隨著科技發展從有線電視到衛星頻道,印度觀眾的選擇頻道頓時擴增許多,1985年Doordarshan開始委託民間業者製作節目,印度廣電服務業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生態,這塊大餅讓許多民間業者紛紛摩拳擦掌,從1990年的3,000家蓬勃發展,透過市場機制淘汰後,在2001年僅剩下250家,形成多家系統經營者(Multi System Operators)。原因在於新興市場需要投入更多資金製作更豐富多元的節目內容,及提供更多加值服務(例如網路、付費頻道)等,以滿足觀眾的需求,使得小型的製作公司與大型業者合併,或者是以取得經銷權繼續生存。較具規模的系統業者通常握有較多資金,系統業者間,則是以地域來劃分範圍。
(二)電影工業
印度的電影工業發展方向與其他國家的電影工業發展截然不同,電影製片通常為寡占市場,由幾間大型媒體公司掌握。然而,印度的電影市場是由幾家大型製片業,以及眾多的中小型製片業者所構成,但他們並不負責影片放映,只純粹拍攝及製作電影,不像其他視聽產業垂直整合的製片業者,從製作行銷放映已完成分工整合。印度影片放映只限於局部或特定區域,亦即印度的電影工業發展是小範圍及地區性的,且電影業者間各自專營於不同類型的影片或者是其他電影領域。例如,Maharashtra,West Bengal, Andhra Pradesh, Karnataka 等業者發展重心在製作影片,而Gujarat公司則致力於電影的基礎建設(例如,大小型的戲院)。
印度視聽產業、寶萊塢、印度電影工業、視聽服務自由化、文化認同、電影出口導向、外國投資、廣播電視業、視聽政策、WTO談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