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從美中5G競賽分析全球5G網路模式與數位主權的概念
蔡靜怡 (2019/05/08) 《台經月刊第42卷第5期》
全球的新賽局,主角可能不是飛彈、核武的威懾對抗,美中貿易戰的戰場在東亞,而延伸戰線可能是科技戰、貨幣戰、專利戰與投資戰。戰局是由美國設定,至於戰情的變化除了考驗美中各自國力及戰略布局外,也與其他國家息息相關。美中之間的爭點已從制度競爭轉向國家切身利益的科技競爭,5G (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通信技術為美中科技戰揭開序幕。
目前全球網路數位版圖,就網路模式而言,可說由兩種模式主導,一個是由中國領軍的互聯網模式,雖然可透過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便可享受便利的線上支付、聊天、購物等,但所有的行為受制於中國政府的監控,在中國的網路世界無法使用谷歌(Google)或FB,同時言論的議題受限制。例如,中國四大科技巨頭「BANT」: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網易(Netease)與騰訊(Tencent)。另一個則是全世界通暢的開放網路模式,使用者大多數可暢所欲言,同時有很多新型態的電子商務模式不斷創新,只不過必須切換不同的應用程式,功能較未能整合。例如,美國四大科技巨頭「FANG」:Facebook、亞馬遜(Amazon)、Netflix與Google。
5G先發進擊
網路革命與數位環境帶來大量的創新活動,深深影響經濟與社會的廣大層面。數位產品與服務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不斷增加,已晉升為各國策劃未來經濟戰略的優先領域。隨著即將來臨的下一代無線行動通訊技術5G,各國無不摩拳擦掌蓄勢待發,包括美國、中國、韓國及日本等,已展開下世代5G行動通訊技術的測試項目,有可能在2019年下半年部分地區正式啟用5G商業運轉。5G商業運轉短期內可能發生,倘未能看清競爭條件的變化,恐在不覺中被超前而成為失落的一方。
美國前中情局代理局長Michael Morell曾投書華盛頓日報表示:「無論從硬體和軟體控制5G網路,將可主導數據取得,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大量數據。尤其5G特別適合物聯網,而物聯網的資訊安全風險目前普遍存在於基礎建設和車聯網。誰能掌握5G的制高點,將獲得軟硬體整合的深度知識,進而擴大5G時代商用利益、資訊安全或是在情報訊息戰中搶得先機」(注1)。
5G事實上延續4G的LTE (Long Term Evolution)系統,使用頻率更高、傳輸速度更快的毫米波(millimeter wave),是波長(wavelength)1~10毫米(mm)的電磁波,頻率範圍是30~300GHz,藉此讓5G的傳輸速度較4G大幅提升約十倍以上,平均傳輸量每秒約100~200MB,延遲時間也將由目前的平均20毫秒(ms)降至1毫秒。
以目前主流的4G LTE來看,常用的頻段多集中於450~3,800MHz區間。由於此區間已非常擁擠,因此5G漸漸把頻段移到介於30~300GHz的毫米波頻段,能使用的頻段資源相對豐富。因此,5G網路結合了既有的4G LTE頻段,是一種異質性網路(HetNet)。其透過主打速度的毫米波寬頻技術,及主打低功耗、覆蓋能力廣的sub 6GHz窄頻技術,在不同的環境下提供最適的無線網路,以同時滿足短距離及長距離的通訊要求。要達到企業與一般使用者對5G網路的需求,供應商必須加速建構完備的基礎建設及產業生態系統,以提供廣泛快速的網路服務。事實上5G網路對諸多涉及人身性命的應用至為關鍵,如自駕車、工業物聯網(IIoT)、遠端醫療手術等,任何傳輸資料失誤延遲皆可能造成大禍。5G網路成功與普及主要將取決於四大要素,以滿足未來龐大的使用者。首先是網路的穩定及強度,包括涵蓋範圍、聯網能力以及使用者經驗;其次是便利性,包括網路基礎建設設計工程;再者是智慧性,無論是網路、雲端或在地化裝置;最後且最重要的是安全性,包括制訂產業標準、統一審查、軟硬體加密保護機制與個資隱私等。
美中5G競賽、數位主權、網路治理、科技冷戰、華為、5G設備、歐盟安全模式、網路安全、開放網路模式、全球競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