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產業用地規劃、轉型的新思維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產業用地規劃、轉型的新思維

邱金榮  (2018/09/07)    《台經月刊第41卷第第9期》

土地作為生產要素之一,亦是各類產業經濟活動之載體。因此,經濟活動的轉型必然伴隨著土地使用調整之實踐,而從空間關係上反映著經濟模式轉變。若土地使用的調整過程不順遂,則將影響產業活動轉型發展。職是之故,產業政策內涵應包括經濟計畫與土地部門計畫之相互對應,而如何洞見產業趨勢的轉變,並從中探察土地使用之調適與規劃方向,係當前推動產業轉型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我國產業面臨生產範型移轉及國土計畫制度之重大變革,這些趨勢如何影響我國產業用地發展?今後,又應以何種土地規劃思維來因應?本文將以各國產業用地規劃與轉型之經驗為對照觀點,梳理我國用地規劃之新思維取徑。

 

產業趨勢變遷對生產空間之影響

全球化造就了跨國性的生產結構,也促使產業產生重大變革,國際分工的框架下,生產空間不斷進行重構,帶動了地方產業在地條件、偏好區位與規模需求的轉變。如同全球化對於全球產業空間的重新解構,工業4.0將是下一波引領未來產業布局的重要趨勢。工業4.0所代表的是一種基於先進製造架構下的生產範型移轉過程,與過去的工業生產模式有著截然不同之特徵。

工業4.0藉「網實製造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 IoT)技術及網路服務(Internet of Services, IoS)等技術,整合生產網絡與生產要素來實踐製造端及服務端的價值鏈整合工作,進而帶動效率提升(圖1)。

 

圖1  德國工4.0智慧工廠關鍵技術

 

雖然,目前多數文獻聚焦於工業4.0及其技術實踐,關於工業4.0對應都市發展或產業空間再結構之探討仍付之闕如。不過,仍有部分學者提出相關推論(acatech, 2015; Schwab, 2016),認為工業4.0可能會造成:

1.分散式的生產體系與生產鏈去中介化,供應鏈連網工廠興起,形成跨越時間―空間維度的新型態產業群聚。

2.區位優勢重新被定義、全球生產網絡將重新布局與調整,邊陲地區有更多機會參進生產網絡。

3.生產要素將加速流動,未來生產區位將更加彈性化。

4.將驅使都市基盤改造,朝向智慧城市發展。

5.分散式的模組化生產模式使得獨立生產單元更小更專業化,將驅動土地混合使用的空間發展型態,讓生產區位更鄰近於住宅區域,使都市製造成為可能。

工業4.0都市生產土地使用管制國土計畫產業用地規劃混合使用立體化發展協同治理儲備用地制度產業空間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