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照亮黑暗的太陽?區塊鏈新興技術投資趨勢分析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照亮黑暗的太陽?區塊鏈新興技術投資趨勢分析

黃敬翔  (2018/11/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1期》

2017年年底比特幣(Bitcoin)上漲至將近兩萬美元,比特幣以及其底層技術架構區塊鏈(Blockchain),一時之間成為媒體寵兒,「去中心化」、「價值聯網」、「下一個世代的網際網路」、「下一個Google、Facebook」、「顛覆性技術」等充滿激勵與希望的字眼充斥版面,與此同時,投資人、研究機構、科技巨頭等多方交鋒、多空交戰,對於比特幣以及區塊鏈會對我們的生活、經濟、環境、制度等帶來怎麼樣的影響,一時之間也無法得到一致性的答案,一般民眾則像是霧裡看花,但不可否認的是,風雨欲來之勢,銳不可擋!多數研究機構也預估,區塊鏈技術在未來5~10年內,勢必帶動變革,影響甚巨。

然而隨著2018年包含比特幣等眾多加密貨幣的價格,近乎是腰斬再腰斬的情況下,全球對於區塊鏈的狂熱也逐漸恢復理性與冷靜。從年中以來,更多的研究、預測以及討論轉趨保守,但也更進一步地去探究區塊鏈技術究竟能用於何處以及該如何使用。

 

區塊鏈的發展

區塊鏈看似橫空出世,實則不然。其實區塊鏈技術的源頭比特幣,誕生於2008~2009年間,而區塊鏈技術內含的密碼學、分散式資料庫、對等網路架構等,以及比特幣的前輩們,各種數位貨幣及虛擬貨幣,這些領域亦已發展數十年,可見區塊鏈的出世並非一朝一夕,它是技術與經驗的積累,也是對當前數位環境的反思,可說若無上述這些歷史存在,我們應該也難在今日討論區塊鏈。

根據麥肯錫於2018年6月的報告中提及,在過去兩年已累積超過50萬份與區塊鏈相關的出版品,Google上也有370萬個與區塊鏈相關的搜尋結果。但究竟什麼是區塊鏈?該如何使用?似乎對大多數人而言仍是個摸不著頭緒的問題。

Goldman Sachs對區塊鏈的解釋為「區塊鏈基本上是一種新型數據庫技術,經過優化調整可以應對一系列獨特的挑戰。從歷史上來看,多數單位皆會使用中央數據庫,以支持事務處理和必要的運算。但是,由於各種技術和安全問題,各單位之間很少共享數據庫。區塊鏈會是各方之間交易(交換)的共享分散式數據庫,旨在提高透明度、安全性和效率」。

CB Insights對區塊鏈提出的見解為「區塊鏈技術為不信任的各方就共同的數位歷史達成共識提供了一種方法。常見的數位歷史很重要,因為數位資產和交易在理論上很容易偽造。區塊鏈技術在不使用可信中介的情況下解決了這個問題」。

進一步解構區塊鏈技術,可了解到區塊鏈是由加密演算法,結合對等網路架構,並採用分散式儲存,配合共識機制,形成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資料區塊相連的方式,所組合成的一種鏈式資料結構,可說是一套整合跨領域技術的基礎建設。

一般認為比特幣的出現是對現代金融體系的反撲,因比特幣的創建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所著作的《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文中即提出「為什麼線上支付必須涉及銀行、信用卡公司及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為什麼不能像實體世界裡的現金付款?」基於此,比特幣網路可說是創建一個全球帳本,比特幣的價值流通完全公開透明地記錄在此帳本上,而引入此帳本中使用的各種技術,皆是為了達成在虛擬世界中,如實體世界現金付款般的移轉價值。

區塊鏈應用去中心化架構智能合約初始代幣發行加密貨幣投資分散式帳本供應鏈溯源區塊鏈募資生態系統挑戰監管法規改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