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雲林地區的養豬經濟學——專訪海歸豬農張嘉峰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雲林地區的養豬經濟學——專訪海歸豬農張嘉峰

採訪、整理∕曾容愉  (2014/02/1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2期》

台灣的養豬產業可追溯至日據時代1947年光復後成立台灣省農林畜廳,在農民與農政機關齊心努力之下,毛豬的生產顯著地增長,1986年起我國的毛豬產值開始超過稻米,躍升為農畜類產品單項產值的第一位,產量除了能夠自給自足之外,亦大量外銷國際市場,賺取可觀的外匯,對於整體農村、整體經濟的提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褪色小巨人遇上博士後研究員

1997年的「口蹄疫事件」後,台灣的畜產業及關聯產業受到重創,並使相關交易市場呈現暫歇性失靈,豬肉外銷停頓,對農村經濟及關連產業造成巨大損失。此一突發性危機頓使台灣養豬景氣急轉直下,逐漸轉為內需型產業,成為風光不再的褪色小巨人。

在環保意識高漲的大環境趨勢下,政府對於畜牧排放水要求標準提高,但國內豬隻飼養技術尚有進步的空間,如豬糞尿的處理技術不佳,導致收集沼氣的設備容易損壞,沼氣難以利用的問題,國內飼養場如欲改善技術,勢必需要投入相當的資金與人力,加之飼料成本提高,壓縮養豬場獲利,我國養豬戶逐漸減少飼養甚至停養。

張嘉峰先生在清華大學材料工程學系研究所畢業後,擔任過台大慶齡工業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隨後前往新加坡聯電擔任工程師,在學界及業界都有很好的起步。但有感於雲林家鄉畜牧產業曾經有過的輝煌外銷歷史,以及身為農家子弟的使命感,認為年輕人應該積極爭取發展的空間。因此,本文專訪海歸豬農張嘉峰董事長,暢述其抱持著主動追求改變,避免被動為環境所困的決心,毅然決然地回到雲林鄉下老家投入養豬工作,從配種、防疫、挑糞、飼料等基礎工作開始,慢慢累積實務上的經驗,亦藉由相關學識經驗,提供及改善更多傳統養豬事業的經營管理流程。


從輝煌到落寞的台灣養豬事業

台灣養豬的歷史由來已久,是基於生產文化的需求,早期的農業社會,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幾頭母豬,於廟會或是祭祀時屠宰來作祭祀用,順便打打牙祭。為何張嘉峰強調「母豬」?由於一般認為公豬具有一股腥羶味,經濟價值較低,而且母豬會生小豬,農家普遍偏好飼養母豬,才有專業的牽豬哥農戶興起,負責配種的部分,將經濟價值較差的種公豬飼養外包,這是台灣最早期的外包模式1960年代開始,台糖虎尾繁殖場試用人工授精之成效良好,相較於傳統自然配種,每頭公豬的年產子頭數可增加六倍以上,在政府的輔導之下,全台成144個人工受精站,至此以降,傳統配種方式的產出因不敷市場需求,逐漸被科學化、高效率的人工授精技術取代。

爾後才逐漸走向規模化企業養殖,由於我國地狹人稠,且飼養廠分布多集中在中、南部,規模較大的飼養場亦多位於屏東、雲林、台南、高雄等縣市(12),並採集約農業的欄牧方式飼養,且飼料來源從草飼改成高能量密度的穀飼,縮短肥育時程。另外,肉品拍賣市場的銷售機制,健全畜牧業發展,終於讓台灣的養豬業成為最高產值的農產品。

養豬產業口蹄疫衝擊產業轉型企業化經營高附加價值豬肉品牌技術輸出勞力短缺畜牧經濟生產流程創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