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青年力與在地文化經濟發展的新出路
盧俊偉 (2017/09/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9期》
在地經濟振興是國家重要發展課題
台灣老年人口比率目前為11%,尚未達14%「高齡社會」門檻,但因我國的生育率相對較低,因此推升了高齡化的速度。而高齡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轉變為整體社會經濟帶來的巨大衝擊之一,即是區域發展不均及城鄉發展差異的擴大。依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全台灣370個鄉鎮(包含六都各行政區)中,總計有46個以上的鄉鎮區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已符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社會」。在高齡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趨勢之下,未來勢必將有更多鄉鎮區會面臨發展趨於沒落的挑戰。同時,有更多鄉鎮區趨於沒落,通常也意味將有更多人口向都會圈移入集中,從而造成都市過度擁擠、助長房價炒作等負面效應。
因此,從整體國家發展的角度而言,若能讓這些面臨沒落壓力的地區重新獲得創生機會,以及活化更多地區的在地經濟發展,不僅有助於確保人口不致過度向都會圈集中,為都市發展減壓,同時也能讓內部區域發展差距不致擴大,凡此皆將有利於整體國家經濟及社會的良性發展。這也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指出「地方是日本活力來源」論述背後的重要治理思維,而安倍內閣也已將地方創生提升至整體國家戰略層級的高度,傾國家整體力量來推動。
以文化介入在地經濟振興發展的策略做法與課題
如何振興這些因人口結構轉變而趨於沒落的地區,使地方重新創生,關鍵在於如何吸引人口回流,或創造新移民/移居者的新人口流入;而其中關鍵中的關鍵,則是如何形塑一個有利於人口持續留駐地方的產業環境和工作機會。而在策略上,面對地方人力有限的客觀條件,在地經濟的振興之途已難以再藉由復振或複製舊有的產業經營模式來達成,而必須從在地既有產業活動中找出新的附加價值來源,或者創造出新的產業活動。
要從在地既有產業活動中找出新的附加價值來源,或者創造出新的產業活動,除了透過新技術投入來研發出新產品或開創出原有服務的新價值之外,重新形塑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定位也是重要策略之一。
例如透過產業文化化的方式,以在地歷史文化脈絡重新定位及論述在地既存產業的內涵,形塑成為地方特色產品及服務,使其得以提升地方產業活動的附加價值。又例如從文化產業化的角度,以文化藝術介入為地方經濟活動帶來新元素的刺激,如舉辦地方藝術季或宗教慶典的「文化場」活動,為在地創造新的觀光產值來源。而不論是透過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策略,事實上都屬於以文化介入在地經濟振興的策略做法。在理想的情況下,若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兩種策略能夠推動得宜,將可協助在地形成一個活躍的文化經濟生態系統,從而將有助於吸引更多人口(尤其是青年)的移入或返鄉。
從1990年代迄今,運用「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兩類策略來協助地方經濟振興,一直是我國政府推動相關工作的政策主軸之一,惟在執行做法及政策工具運用上較偏向單一,主要係倚賴政府編列預算委託第三方(例如顧問服務公司或在地社造組織)進行相關工作的企劃執行,而一旦政府計畫更動或預算縮減,則相關工作的推動即經常面臨停擺的情況,而難以達到真正在地永續化的經營。此外,過去在社區總體營造中,社區要發展產業,由於相關產業推動工作通常是由政府補助經費,因此在地社群對於成本控制並不精確,例如人事成本未反映於產品定價或售價上,使得在地社群雖然有心,但在推動產業商業化的持續發展過程中遭遇很大的打擊與困難。
除了倚賴政府預算投入而難以產出在地自主發展的產業活動之外,過去社區要推動產業也經常面臨一個基本問題:商業人才不足。從社區營造的歷史脈絡不難發現,許多社區在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調查的確培養出一些人,或者累積相當多的資料。但是在社區產業方面,由於是運用社區的天然資源或傳統工匠技藝,所以知道加工製造的技巧與工藝,但卻不知如何行銷及網絡資源連結,也不熟悉市場的運作。因此,社區要發展產業,普遍性的困境是人才問題。
青年返鄉、地方創生、文化經濟、文創產業、跨產業經營、政府政策調整、社區營造、創意行銷、地方經濟振興、日本經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