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艱困外交環境中的絕佳選擇——數位機會外交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艱困外交環境中的絕佳選擇——數位機會外交

陳子穎  (2008/04/10)    《台經月刊第31卷第4期》

國際間進行外交活動的主要意涵在於建立國與國間的關係,在過去主要是建立政治及軍事之同盟,隨著時代變遷,現今的外交活動多以增進國與國間的經貿交流為主。我國由於處於特殊的政治情勢,在官方正式的外交活動上,多受到中國的阻礙,無法在國際社會上獲得應享的權利與地位,參與國際的空間甚至一步步被緊縮,正式的外交管道滯礙難行,國內各界因而提出進行實質外交之建議,將我國的特色,尤其是經濟政策、民主化進程、醫療資源與水準、資通訊科技等優勢,透過國際交流、實質合作的方式,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的生命力、對台灣有更多鮮明的印象。

有鑑於此,政府於2000年提出「跨世紀台灣外交政策藍圖」,強調以全面參與國際事務的「新國際主義」為主軸,主張開發多元外交方式,拋開以往政治利益考量優先的立場,強調實質的國際合作,將我國政治經濟發展歷程的「台灣經驗」與國際社會共享合作。其中所謂的多元外交,內容包括有柔性外交、經貿外交、文化外交、元首外交、國會外交、人權外交、民主外交、科技外交等,主要目的皆希望與國際友邦間的實質合作,能夠代替政治角力,為我國搏得參與國際社會的空間。

 

數位機會乃全球關注之焦點議題

數位機會外交,是我國實質外交的主要環節之一。
「數位機會」與「數位落差」其實是一體兩面,數位落差突顯了社會的不平等,然而數位機會則強調由危機成轉機之正面意義。「數位機會」亦是現今全球關注的焦點議題之一,導因於全球數位落差的逐漸擴大,根據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針對全球從1994~2006年網路使用者人數的調查,已開發國家的網路使用人口從2.18%上升至58.6%,而開發中國家則從0.03%上升至10.2%,足以顯示隨著科技的發展,全球的數位落差愈為明顯。而所謂的數位機會外交,便產生在這樣的落差當中,由資通訊程度較高的國家透過提供數位機會的方式,包括硬體設施的贊助,資通訊人才之培訓等,協助受援國家建設資通訊相關基礎建設、提升資通訊能力建構等,進而縮短境內甚至是區域內的數位落差。

在國際上,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也都紛紛呼籲並執行相關計畫以支持全球數位機會之平衡,如八大工業國(G8)高峰會在2000年的資訊科技憲章第八條,即提出,建立一般民眾負擔得起的通訊服務、開拓多樣性管道以擷取資訊、對社會弱勢族群提供資訊服務、鼓勵發展「無障礙技術」(barrier-free)、對人民提供教育、終身學習與訓練方式,以提升資訊素養與技能等具體協助計畫;另如世界銀行全球發展門戶網站計畫(Development Gateway Program)的目的也在於幫助資通訊較落後國家,能更有效運用網路及資通訊科技,以解決貧窮問題或是促使永續性之發展。


推行數位機會外交對我國的實際意涵

對於我國來說,數位機會外交隱藏在外交、援助背後的意涵,則是更進一步地創造數位商機。這項利益不僅是我國所注目的,全世界對於數位機會議題之矚目,正是由於網路科技無遠弗屆的特性,能夠帶來各式各樣的機會,而這也是促成商機的關鍵之一。再加上我國具有資通訊科技產業之優勢,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之下,發展數位機會外交對於我國而言,確實是艱困外交環境中的絕佳選擇,藉此外交模式不僅能在國際社會上廣結善緣、貢獻所長,對內也能創造國內數位產業的商機。

數位機會數位落差資通訊科技實質外交APECADOC國際合作經貿外交科技援助外交策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