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觀點】金融服務業突破困境要用FinTech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7/0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期》
隨著資訊科技、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機械的時代來臨,全球經濟運行的模式正在轉變,金融業首當其衝,傳統金融產業所提供的服務已經無法支應新興商業模式,「金融科技」(FinTech)成為潮流並開始顛覆傳統金融業,並在全球遍地開花,引起眾人關注。
FinTech顧名思義,就是結合金融(Finance)和科技(Technology)兩字,將金融業的服務流程透過網路和軟體應用驅動新的服務內容及方式,發展出新形態的金融服務和商品。
近年來FinTech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成長的速度超過政府預期,舊有的制度規範很明顯已經跟不上FinTech的速度,而且很多新穎的FinTech屬於破壞式創新的商業模式,這些公司試圖打破業界原有的制度、嘗試建立起新的遊戲規則,並開始對舊有的產業、環境、法規產生衝擊,引發了許多的問題,成為各國政府當前最頭痛的課題之一。
為此,我國金管會於2015年9月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積極研究國內外金融科技發展現況,宣示擘劃我國推動金融科技創新服務願景及策略,提供國人安全且便利的金融服務。然而從金融科技專區內容可以發現,除了初期設立金融科技發展基金、接著陸續公布「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與「金融科技發展推動計畫」的十項措施,到近期核准電子支付機構營業外,似乎為國內帶來突破性做法與政策亮點。日前立法院與金管會有志一同,大力推動金融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政策,跟上國際支持FinTech發展的做法值得肯定。
沙盒(Sandbox)原是指軟體工程師為了測試軟體的運作,或是解讀一些來源不可信、具破壞力或無法判定程式意圖的程式,所建立一個與外界環境完全隔絕的測試環境。英國金融業務監理局(FCA)將此概念應用至FinTech,建立一個「安全空間」(safe space),創新企業在此環境中不受任何的法律約束,可以盡情的嘗試新服務、新科技及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法律豁免的試驗機制,除了有助於創新發展,其還類似背書,成功結束試驗的企業對於法規、融資、商品市場化及政府監管的適應性都很好,這是一個利遠大於弊的機制。
其實,台灣金融環境的發展落後國際不少,有很多創新的金融企業、商品或商業模式已經逐漸取代傳統金融業服務,政府開放的腳步應要加快。例如:技術早已成熟的「電子函證」,在推動上獲得的支持相對有限。從台灣現況來看,業者估算每年會計師為了查核簽證向銀行或相關金融機構的紙本詢證函接近150萬封,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及時間成本,函證的印製也需使用大量的紙張、信封和油墨,同時也有竄改、遺失、偽造等風險。
相較之下,結合數位憑證、數位簽章應用及雲端數位化作業的電子函證優勢十分巨大,且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根據國外運作的經驗,原本紙本函證的來往平均需要花費21天的時間,但電子函證平均只需一天;此外,二次詢函率大幅下滑,紙本函證二次詢函率約43%,電子函證只有5%;同時銀行的回函率也由71%提高至100%。其實從紙本函證邁入電子函證與經濟學中的柏拉圖改善(Pareto improvement)情況接近,在不損及其他人的利益之下,提高參與者整體的效益,雖然現實社會中不太可能沒人受損,但也相差不遠,目前付之闕如,實為可惜。
金融科技、FinTech、監理沙盒、P2P借貸、電子函證、保險創新、數位金融、共享經濟、數位監管、金融創新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