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發生的網路泡沫破滅,造成全球經濟衰退。美國聯準會為了挽救美國經濟降溫的衝擊,遂採取低利率的貨幣政策,促使美國經濟從2003年起開始明顯復甦。美國在2002及2003年得以維持低利率,一方面是,以中國為主的亞洲新興經濟體製造出口低廉的商品,使美國的物價維持平穩,並使美國聯準會認為可以長期間兼顧高成長和低通膨;另一方面是,亞洲銀行擁有龐大的外匯存底與石油美元,提供美國支撐消費所需的資金,且這些資金湧入美國國債,以及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債券,壓低美國的利率,助長美國房地產泡沫。
從2003年起,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快速成長,對能源及原物料的需求強勁,導致全球通貨膨脹逐漸加溫。美國聯準會為防範通貨膨脹持續升高,從2004年開始調高利率。當利率持續上升時,美國消費者購買房地產的意願逐漸降低。2007年初美國房價開始下跌,隨著多家房地產仲介公司和金融機構陸續出現經營危機或破產,至8月爆發次級債危機。先進工業國家銀行也紛紛捲入美國次級債,導致次級債危機日益蔓延,美國兩大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也同樣陷入經營困境,最後終於波及到投資銀行。2008年9月,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破產,銀行間拒絕借貸,全球貨幣市場急速緊縮,形成信貸危機,進而演變成為全球金融海嘯。
先進國家從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汲取了上世紀三○年代大蕭條時期所沒有的教訓,即在一家銀行垮台後,央行有責任杜絕隨後出現貨幣緊縮的可能性。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目前已經提供大量的流動性,並接受種類愈來愈多的資產(如今包括股票)作為貸款抵押品。這幾家央行認為,它們必須阻止金融部門破產引發的連鎖反應,以免出現銀行不再向任何人貸款的局面。據IMF最新估計,美國若不採取7,000億美元的紓困措施,則美國信用將緊縮7.3%,英國將緊縮6.3%,其他歐洲國家將緊縮4.5%。儘管如此,金融海嘯的效應,已經導致全球大多數先進工業國家的經濟陷入衰退,形成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這次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顯然是金融創新惹的禍。金融創新助長了泡沫,同樣也會使不景氣惡化,尤其是高槓桿,讓金融體系更經不起嚴峻的衝擊。至於對全球經濟的長期影響,特別是全球化可能改變方向。由於貿易和資金流動自由化,以及國內產業和金融的法規鬆綁,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合。但目前全球化的方向可能逆向發展:第一,西方金融將重新調整規範,至少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龐大市場,必須納入規範管理。去槓桿化及增強金融體系的抵抗力也是資金管理的重點。第二,除了金融部門必須重新檢討規範之外,其他部門在政府和市場之間的平衡力量正在改變。例如,政客對金融商品投機的譴責;新興經濟體政府對糧食生產的增加補貼、管制價格與禁止出口;以及最近美國政府對汽車大廠的紓困。第三,美國正逐漸喪失其經濟影響力。由於世界多個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足以與美國相抗衡,對未來金融的影響力也將逐漸增強。
現代金融鼓勵金融創新確實獲得相當大的成果。由於法規鬆綁、技術創新,以及資金的國際流動性增加,過去幾年新金融體系呈現爆炸性成長,主要以證券化為代表。2001年美國證券化的價值超越銀行放款。根據國際清算銀行資料,2007年年底全球流通的合約價值達600兆美元,為世界GDP的11倍,十年前只有75兆美元,為世界GDP的2.5倍。因為過去十年,在市場一體化增強以及巨額資本流動、低通脹和低利率的背景下,顯現出全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弱點和失衡。這種背景鼓勵了金融機構謀求更高回報,開發日益複雜的產品。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的代表們創建了IMF,以促進貨幣體系的穩定,但顯然地,IMF並沒有察覺日益複雜的金融商品所隱含的風險逐漸增高。
在新興經濟體快速成長的帶動下,石油市場呈現長期景氣態勢。但2008年上半年石油價格大幅上漲,卻是受到2007年8月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影響。自從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大量的次級債券變成沒有流動性且風險又高。加上當時美國聯準會急速大幅降息,許多退休基金、避險基金及貨幣基金經理人害怕發生通膨,轉而投資實體商品,尤其是石油,遂造成油價暴漲。由於當時石油生產國幾乎已處在全產能生產狀態,即使沒有這些投資基金的介入,在新興經濟體對石油的需求快速增加,以及先進工業國家對石油需求沒有減少的情況下,油價仍會持續高漲。與其說油價暴漲是這些基金經理人投機造成的,不如說是石油供需失衡造成的。
金融創新有部分原因是響應政府創造的誘因。許多新形式的金融工具廣為流行是因為規避了金融法規,諸如銀行資本適足率的規範。另外,2004年以後次級房貸市場呈現爆炸性成長,是因為政府勒令房地美和房利美購買大批的次級房貸證券化商品,以擴大購屋融資。另外,過去幾年美國的貨幣相當低廉,部分是因為長期低通膨和經濟穩定降低投資人對風險的察覺;也是因為美國聯準會讓利率維持太低並持續太長的時間,還有高儲蓄新興經濟體的龐大資金湧入西方金融工具。所以,政府政策是否適當對金融危機的發生亦有關連。
金融市場是有效率的基本理由是,金融法規鬆綁讓資金流向最有生產力的用途,促進經濟成長,並改善社會福祉。分散風險的創新會降低資金成本,讓更多人取得信用,讓體系遇到衝擊可迅速回復現狀。但穩定時期過長總是導致過度,最後產生危機,較自由的金融市場只會導致更大的傷害。正如美國經濟學家Hyman Minsky所主張的,經濟穩定鼓勵更高槓桿、更野心的債務結構,穩定的金融其實是不穩定的。
當複雜的抵押債券的需求導致放貸標準放寬時,反而使得房價漲得更高。美國的家庭負債穩定上升,從1986年的80%不到,至2000年幾乎達到100%,2007年更飆高到140%。顯然地,現代金融是不穩定的。
實際上,大部分的證據顯示,新金融對經濟成長是很重要的。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指出,金融體系愈精深的國家,經濟成長都較快。因為資金配置更有效率,改善了生產力。IMF亦同樣有類似的研究結論。這也是美國在上世紀九○年代中期生產力成長加速的原因。但是金融創新可以促進經濟成長,不表示結果一定如此。新金融商品在技術上的突破,不一定可以改善生產力。金融資產證券化可協助許多人買得起房屋,因為現代金融改善人們取得信用貸款,證券化分散了風險,讓信用較差的人可以借到錢,可以買得起房屋。新金融即使不能促進經濟成長,改善社會福祉也有其正面效益的一面。因此,金融創新要促進經濟成長,必須要朝提高生產力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