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新農業+新南向:發揮1+1大於2效益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新農業+新南向:發揮1+1大於2效益

彭思遠  (2018/02/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2期》

與工業、服務業相比,農業與物聯網(IoT)、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等新科技連結的起步較晚,但愈來愈多的專家指出農業科技的進步正在加速中。包括股神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投資大亨羅傑斯(Jim Rogers)等趨勢大師有志一同指出「智慧農業」是最值得投資的項目之一。許多的高科技大廠也加入戰局,Alphabet的創投子公司Google Ventures投資農業網路公司Farmers Business Network,積極規劃農業網路(internet of agriculture)的生態。科技業巨擘微軟攜手晶片大廠高通、生技農業大廠孟山都一同前進巴西推動農業科技新創投資計畫。「智慧農業」的浪潮已經成形,正在席捲全球。

同時台灣農業面臨許多挑戰,資源秉賦有限,小農制度雖然造就了精緻農業的發展,但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始終力有未逮,難與機器化的大農企業相提並論。而新南向國家充沛的市場潛力,正是台灣農業的新契機,如何把握機會破繭而出,值得進一步探究。

因此,對於台灣農業而言新農業、新南向是未來發展所趨,如何善用新農業加新南向之綜效,為台灣農業帶來的新機會,將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新課題。

 

全球智慧農業發展如火如荼

其實智慧農業概念很早就有了,最早八○年代美國、德國等大型農業國家開始進入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利用現代化的資訊技術進行精細農業的生產,建置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或是光譜偵測等方式,蒐集大量土壤環境、微氣候條件等資訊,並運用科技與資料的分析,考量個別土地的差異性,針對每一塊農地給予最合適、精準的灌溉、肥料、農藥的施作方案,讓農業生產的效率大幅提升,也能避免過多化學藥品、水資源過多使用對生態造成的衝擊。

而近年來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加上氣候變遷、經濟結構轉變等因素,近代農業無論大農或小農國家面對極端氣候、人力老化、食品安全等挑戰都是與日俱增,加上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應用的普及,輔以新興的商業模式思維,不僅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宿命正在反轉,生產效率更高的智慧農業已逐漸取代傳統農業。簡言之,當前全球農業生產已經與過去所認知大不同,不再只是單純的種植與運銷,從品種選擇、生產規劃、環境技術,到物流、金流連結系統,以及消費者購買後服務,甚至納入食品安全,形成一個廣大完整的生態系統。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關心食物安全,生產供應鏈透明化已經是大趨勢,加上更多先進的電子技術、資料收集與監測系統進步和普及,讓農業科技日新月異,雖然起步較晚,但後勢看漲。

除了將新科技應用於農業生產,更多新穎的商業模式也與農業產生化學變化,成功的打進農業生產鏈,例如:美國貨櫃農場(Freight Farms)將菠菜、萵苣等植物放在全封閉的貨櫃中栽種,透過無線通訊將貨櫃的溫度、溼度、攝影畫面傳給用戶的智慧裝置,方便遠端監測和控制。而且全密閉環境讓作物不受蟲害和雜草的影響,不需使用農藥,貨櫃保護保溫功能,並搭配LED紅燈、灌溉系統、液化肥料槽等機器設備,不僅使貨櫃農場克服了傳統農業的最大敵人「天氣」,並能保證生產出來有機綠葉蔬菜的高品質。

特別的是,Freight Farms還將這個貨櫃賣給其他人經營,每具貨櫃售價76,000美元,由於貨櫃能放置的地點彈性大,也能放在都會熱鬧地區,不僅縮短了對於運輸的依賴,也提高了生產的報酬率。加上統包到位的設計理念,高科技化設備的使用,讓許多農業的門外漢都能快速上手,進入農業生產的行列。在美國已有不少人購買貨櫃,改行當起都會區的農民。雖然現階段水栽法和溫室農業只適用於部分蔬果,無法完全取代傳統農業,但未來若能將成本控制在傳統農業以下,貨櫃農場有機會取代土地耕種,成為人民蔬果食物的主要來源。

智慧農業新農業新南向政策農業科技農產品外銷ICT技術物聯網大數據食品安全整廠輸出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