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城市銀行之發展現況與展望
孫明德 (2007/09/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9期》
中國城市銀行之發展現況
中國金融市場係以間接金融為主,而間接金融中又以銀行業,尤其以國有商業銀行所占比重較高。根據中國銀監會的統計,截至2006年底中國銀行業中,計有國有商業銀行5家、政策性銀行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城市商業銀行113家、城市信用社79家、農村信用社19,348家(為金融業家數最多者),農村商業銀行13家、農村合作銀行80家、郵政儲蓄銀行1家、外資金融機構14家,其他金融業者(包含資產管理、信託、財務、租賃、貨幣及汽車金融)合計142家,合計中國銀行業之機構家數共有19,797家,營業據點183,897個,員工人數273萬人。由業態比重觀察(請參考表1),國有銀行業資產負債比重占整體銀行業50%以上,其次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約占15%,城市銀行家數雖高達百家以上,但資產及負債規模僅占銀行業5%~6%,其規模小於國有銀行及股份制銀行。
表1 中國銀行業資產負債規模及業態結構(2004-2007Q1)
中國城市銀行前身為「城市信用社」,1995年時中國有約5,000家城市信用社,但其中許多城市信用社已失去「合作」性質,實質上為小型商業銀行。1995年中國國務院決定將城市信用社,結合地方財政及企業入股等方式組成「城市合作銀行」,主要功能是服務地區經濟及中小企業。1998年城市合作銀行再改名為目前的「城市商業銀行」。但城市商業銀行發展初期績效並不理想,由於承接原本城市信用社不良資產,加上受到各地區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及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又逢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得城市銀行經營績效不佳。而中國政府當時處理國有銀行便力有未逮,更無餘力解決其他種類銀行業者的問題,以致城市銀行在2000年時不良放款率曾高達35%,資產適足率亦呈現負值,造成了相當大的金融風險。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型國有銀行透過上市及增資,使得部分國有銀行體質有所改善,中國政府也對其他業態之金融機構展開類似的改革措施。以城市銀行為例,在合併重組方面, 2005年安徽省6家城市銀行與7家城市信用社重組為徽商銀行、2006年江蘇省10家城市銀行重組為江蘇銀行,在跨區經營部分,上海及北京城市銀行分別獲准在寧波及天津設立分行,其中北京銀行為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城市銀行,除在天津及上海擁有分支機構外,更計畫在A股上市,成為寧波及南京之後,中國第3家在A股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
外資金融機構的新焦點—城市銀行
在政府增資及引進投資等改革措施後,中國城市銀行經營績效漸有起色,2006年底,中國城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達2.6兆元人民幣,較1999年底增加2兆元,成長率為364%,2006年城市商業銀行獲利總額達136億元,不良放款率由2001年之30%降至2006年底之4.8%(2007年第一季為4.5%),資產適足率由負值上升至2006年底之8.5%。其規模成長率更超出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及其他銀行,如圖1及圖2所示。中國不同業態銀行之資產及負債成長率,2004年至2007年第一季期間,以國有銀行成長率最低,落後其他業態銀行及整體金融業水準,而發展較為快速者,在2004~2005年期間以股份制銀行成長率較高,2006年起則以城市銀行發展較為快速。
中國城市銀行、區域銀行、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金融機構、銀行規模經濟、金融監管、資本充足率、行政干預、銀行改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