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海耶克的資本理論
施建生 (2007/03/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3期》
自從海耶克(F. A. Hayek)於1931年出版他的「價格與生產」(Price and Production)以後,他一方面在對凱恩斯所著的「貨幣論」(A Treatise on Money)所作的書評中,指出其中沒有涉及資本理論是一缺陷,另一方面,他也感到自己的「價格與生產」雖然曾將貨幣理論與資本理論加以整合,但其中亦仍觸犯一些如他在該書1935年版的自序中所指出的「不可彌補的缺陷」。這些缺陷之所以產生一部分是由於他採取了一些過分簡單的假設,而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將全部論據都建基於奧國學派資本理論上,而沒有將其中主要的命題詳加發揮,使之能適用於複雜現象的解釋。因此,海耶克就決定要集中力量另寫一本書,將這些缺陷予以補正。到了1941年,這樣一本以「純粹資本理論」(The Pure Theory of Capital)的書終於問世。現為便於瞭解這一新書的貢獻,我們也許可以先簡略地說明奧國學派的資本理論的要義。
扼要地說,這種理論是將資本不看作一種同質的存量,而視為一組相互關聯的財貨,是一個由各種相互協助之貨物所組成的龐雜的結構,而不是一批同樣的貨物。生產過程是被視為一系列的「階段」(stage),由最後的消費一直延伸到遠離這一終點的許多連續的階段而形成的。愈接近消費的生產階段愈低,愈遠離消費的生產階段愈高。舉一簡例來說:鋼廠本身不能製造最後供消費的物品,如汽車,或洗衣機。為了製造這些消費品就必須有許多相互關聯的投資,這些投資可以是工廠、機器、原料等等。鋼廠的產品成為下一生產階段的生產要素,它就聯同其他生產要素(如原料等)被用於這一階段之各工廠中,以製成各種中間產品,這些中間產品接著就成為下一生產階段的生產要素,一直到最後消費品製成為止。
因此,根據這種看法,在批發與零售方面所從事的投資是與生產之前些階段配合的;它們是整個將物品製成使之最後達到消費階段之整個必要的資本結構中不可少的部分。特殊的資本財可能專用於某一生產階段,它們也可能適用於許多不同的階段。
換言之,一大堆雜亂無章的彼此毫無關聯的非消費品不一定就能製成最後的產品。個別的投資(不論是工廠、機器、原料或半製品)必須與一個有機的資本結構相配合,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它們是有助於最後消費品之製成的話。凡是不能構成這樣一個有機結構的投資就成為失調的投資(malinvest-ment),結果將會產生資本與經營的損失。
形成資本結構的資本財的品類會隨情況之變遷而變遷。因此,一個工廠原來是有利可圖的,就會因其原來建立的情況變了而成為無利可圖。同樣的,新的投資機會也會隨情況的變化而產生。過去是無利的投資可能會再成為有利可圖。簡言之,資本是不能自動保持完整而無損的,同時,任何投資也不是在所有情況之下都能自動成為有利的。
從這一簡述中,我們就可看出價格(以及個別物品的報酬率)之主要的任務。只有巿場存在,其中的價格能反映出各種相關資本財之變動的相對稀少性,才能使整個資本結構得以整合,才能使投資失調的情形表露無遺。(以上數段文字都引自Sudha Shenoy, A Short on Austrian Capital Theory, in F. A. Hayek, Full Employment at Any Price?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London, 1975, pp.51-52)
海耶克、資本理論、奧地利學派、純粹資本理論、資本結構、價格與生產、經濟循環理論、資本財、經濟動態、市場調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