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歐盟產業最佳可行技術(BAT)發展現況與趨勢
林子晴 (2015/02/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2期》
自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大規模使用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所產生的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並進一步導致氣候變遷,提升水災、旱災、熱浪等災害及生態環境改變等風險。
為防治與減少工業汙染排放對於環境之影響,歐盟於1996年發布整合汙染防制與控制指令(The 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irective),並成立歐盟整合汙染防制與控制局(The European 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ureau),主要任務為促進歐盟成員國間資訊之交流與產業最佳可行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之發展,並彙整公告最佳可行技術參考文件(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Reference Documents)。目前,歐盟整合汙染防制與控制局已公告逾30種最佳可行技術參考文件,供歐盟成員國參採以規範既有與新設之工業部門設施。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成為世界各國關注重點,節能減碳需求日益迫切,歐盟為提升環境績效所推動之產業最佳可行技術,其發展歷程與推動方式或可提供我國借鏡。因此,本文針對歐盟最佳可行技術之緣起、建構、推動歷程、現況與發展趨勢等彙整說明,以供參酌。
歐盟產業最佳可行技術發展之緣起
作為歐洲共同體時期之環境政策,歐洲理事會基於馬斯垂特條約(Maastricht Treaty)第130s 1之授權,於1996年10月30日頒布IPPC指令,針對空氣、水及土壤之排放與汙染;廢棄物之管理;以及能源之效率使用等,建立監管措施,整體目標為執行最佳可行技術,以促進歐洲之永續環境發展。
為執行整合汙染防治與控制指令,1997年在西班牙塞維亞(Seville)成立歐盟整合汙染防制與控制局,隸屬於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未來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for Prospective Technological Studies),負責最佳可行技術相關監管與發展。由歐盟整合汙染防制與控制局負責組織成員國、產業與非政府組織間關於最佳可行技術之資訊交流,即所謂「塞維亞進程」(The Sevilla Process),並製作與公告最佳可行技術參考文件,提供成員國參採依循,最終目標為有效執行整合汙染防治控制指令。
歐盟產業最佳可行技術之建構
(一)最佳可行技術之定義
歐盟以特定規模之工廠為對象,要求其在排放、環境與廢棄物管理、能源使用與能源效率等部分,必須合乎制度所設定之標準,採行最佳可行技術,並針對既設廠與新設廠訂定不同標準。最佳可行技術包括三項內涵:
1.最佳(Best)
達成高水準環境保護目標所採取之最佳措施。
最佳可行技術、歐盟環保法規、工業排放指令、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減量、排放標準、污染防治、環境績效、碳中和政策、節能減碳制度
分享: